這160支箭桿能儲存下來,大機率是因為這些箭桿並非是純木製或者竹製的。
古代的箭桿,大部分都是用竹或木製作的,用木頭的話普遍也是選擇輕木。
因為這樣才能讓箭變的輕盈,從而射的更遠,更準。
但是趙胡墓裡的這160支箭桿,並非是純木製的。
箭桿的主體,是用細長的圓竹杆製作,但是在竹杆中間,還內插了一根細長的鐵棒。
這根鐵棒,叫做“箭鋌”,用於安插到竹管制成的箭桿中,並用麻繩,與箭鏃加以繫結。
這樣,箭鏃與箭桿之間才能更加牢固,不易脫落。
箭桿這玩意向來在隨葬品中屬於難以儲存的物品。
大部分西漢時期,以及更早時期的古墓葬中,出土和箭有關的器物時,大多都只有箭鏃。
剩下的箭桿、箭羽,都是難以保持下來的。
在本就儲存情況堪憂,隨葬品腐朽程度極高的這座墓中,居然能發現儲存還算完好的箭桿,而且還是鐵+竹製作的。
這對考古人員來說,簡直是一個意外之喜。
更驚喜的是,這箭鋌還是用鐵鍛造出來的,這說明南越國當時應該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鐵製武器鍛造工藝了。
沒等他們確定呢。
就在發現這批箭鋌的第二天,廣州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就在這堆弓箭的旁邊,發現了一把鐵劍!
這把鐵劍的樣式,是典型的戰國楚式劍,非秦國風格。
但是製作的材料,是用鐵做的,甚至還不是普通的熟鐵,而是更加高階的鋼!
用鋼鐵做的劍,那就具備了真正全面超越成熟青銅劍的要素了。
不管是鋒利程度,還是耐用性,都比青銅劍更強些。
南越國的位置,決定了他們肯定會吸納到非常多吳、越、楚地區的冶煉工匠。
而春秋戰國時期,這三個地方的金屬冶煉水平,當世領先!
不過,之後廣州考古所的同事們,就再沒找到第二把鐵劍了,甚至青銅劍都沒有。
這也能看出來,南越國當時雖然掌握了先進的鐵製武器鍛造工藝,但是還沒法做到全面普及。
這把鐵劍,可能已經是趙胡珍藏的寶劍了。
至此,西耳室內陪葬的所有武器,也就都被清理出來了。
除了車馬器,只有一把鐵劍和一堆箭失。
不能說很少,但是考慮到趙胡的身份,這個“軍火庫”多少還是有點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