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說,多見於商代。
幾個大名鼎鼎的鴞型青銅器,都是商代的。
比如,山西博物院館藏的【商代青銅器鴞卣】。
比如,河南博物館的【婦好鴞尊】。
以及商代的玉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
但是商之後,到宗周時期,受商人崇拜的鴞神文化也隨之湮滅。
倒是楚人崇拜的“鳳”文化,開始漸漸成為當時鳥類崇拜的主流。
到秦漢時期,大部分青銅器和漆木器上如果需要刻或者畫鳥類的話,大多也都是選擇“鳳鳥”。
畢竟劉邦來自楚地,受到的都是楚文化的薰陶。
而楚文化中,鳳才是真正的神鳥!
鴞?真不熟!
所以西漢器物,多以鳳為鳥尊!
而處於西漢初期的南越國,居然能有以“鴞”為造型打造的青銅器。
雖然這鴞只是四隻“託舉”烤爐的工具鳥。
但是這意義也不同凡響!
南越國可是在嶺南地區,受到了大量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影響。
就算南越國的統治階級都是外來戶,是從秦國來的,但是他們怎麼也和商文化搭不上邊啊?
趙佗一系,不崇拜鳳也就罷了,居然玩起了商文化中的神鳥“鴞”?
這是啥情況?
反正廣州考古所的各位考古學精英們,是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這估計也會成為這座南越王墓的一個未解之謎。
不過對幹考古的人來說,未解之謎什麼的,屬於是蝨子多了不癢了。
挖個大墓,不搞出幾個懸而未決,弄不明白的未解之謎。
那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同行說,自個挖到啥重量級大墓!
就是得有這些搞不明白,弄不清楚的出土器物,才說明這座墓,意義重大,文化影響大啊!
廣州考古所的所長傅譜,巴不得多來一些這種特別的文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