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號,一大早象崗工地上,就一片忙碌的景象。
兩輛液壓鑿石機,已經鑿穿了南越王墓東耳室頂部的原巖。
“一二三,鑿!”
“一二三,鑿!”
在機器的幫助下,原本靠人力可能需要十幾天才能做到的事情,只用一個上午,就完成了。
一個東西長2米,南北寬2米的洞口,被從室頂開鑿了出來,直通底下的東耳室。
東耳室是個長方形的樣式,有一個過道和前室直接向通。
在洞口被開鑿出來之後,現場的施工人員,也不走那個過道,直接在身上繫著保護帶,就從上面的洞口直接降了下去。
還好,因為在地底修建墓室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南越王墓的高度並不高,都在一米八到兩米之間。
前室的高度最高,有兩米多點。
而東耳室只有一米八三高,陳翰這樣的大高個走進去,都需要稍微彎一彎腰,才能順利透過。
這樣的高度,倒也不算危險。
工程隊人員鑽進東耳室後,麻利的將倒塌在耳室內的頂蓋石綁上吊車的大鉤子後,斷落的石塊,很快就被吊起,轉移到了工地的空地上。
碎成兩半的頂蓋石,也不過花了十來分鐘,就被吊走了。
至此,室內清理工作就可以展開了。
在李教授一聲令下之後,陳翰與林雅、莊雲鵬就立馬從前室內,透過過道走入了東耳室內。
藉助那個大洞帶來的光線,東耳室內的情況立馬映入他們眼簾。
“有提筒、編鐘和編磬!”
“臥槽,銅的、石的、漆的、各種材質的樂器都有!”
“東耳室應該是專門放置宴樂用具的!”
入目所見,簡直琳琅滿目!
不算大的東耳室內,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雖然其中有很多木質的樂器,已經嚴重腐朽了。
但是也能夠看出,原本應該是瑟、琴之類的彈奏樂器。
除此之外,最顯眼的,就是一排依舊整齊擺放排列在北牆壁下的鈕鍾。
陳翰飛速的數了一遍,一共14件鈕鍾,從小大大,從左到右,有序擺放。
14件鈕鐘的形制相同,方環狀鈕,口部作弧形,鐘體橫斷面呈搠圓形,枚上有旋渦紋,鉦部無紋飾。
整體看起來,是比較古樸莊重的風格,沒有花裡胡哨的紋飾。
很有秦國那種莊重嚴肅的感覺,滿滿的秦風!
陳翰忍不住越過了一些陪葬品,小心翼翼的走到了這組鈕鐘面前,伸手輕輕撫摸,甚至微微用力敲擊了幾下。
清脆又帶有一些厚重感的鐘鳴聲,在不大的耳室內響徹,甚至傳到了地面上。
頭頂,孔建文和李教授的腦袋,立馬就從那個直徑兩米的大圓洞探了進來,急切的喊道:“有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