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墓道起斜處靠近東壁的地方,原本應該是存在一個棺材。
這些陶器、銅鏡、帶鉤、銅牌飾,全部都是放在棺內的。
只是這個棺材徹底腐朽了,這些物品才隨意散落在地上。
為什麼墓道內會有一個棺材?
很顯然,這是一個人殉棺唄!
而且,陳翰透過這些出土器物的性質和安放位置,還可以判斷出殉人當時的情況。
牌飾、銅鏡和帶鉤一般放在死者的頭、足處。
依次可以判斷出,殉人棺應該是頭東足西,打橫斜放在墓道內的,可惜出土時棺具和裡面的實體都已經被時光腐蝕了個乾淨。
不過,憑藉牌飾、銅鏡和帶鉤這三樣器物組合。
陳翰也大概猜出來了,這個人殉的身份。
他應該是作為守衛宮殿的武士,所以才會被放在墓道斜坡盡頭,承擔守衛墓道的職責。
南越國居然還在用人殉。
這個發現讓全體考古工作者們,都有些感到不適。
春秋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流行人殉也就算了,那個時候所有貴族都這麼幹,只能說時代就是那樣的。
可是到了西漢時期,內陸的西漢天子、諸侯王、列侯,乃至其他貴族們,都已經摒棄了有違人道的人殉制度,以陶俑代之。
偏居一偶的南越國,居然還在用人殉,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而且,還不只是只有一個人殉!
墓門前,是一個長四米多點,寬22.3米的豎坑。
這便是外藏槨了。
槨內東側靠南處是放置殉人棺具的地方,南北長約2.2、寬約1米。
棺具人架全朽無痕,僅存1對鎏金銅牌飾。
從出土位置看,這應該也是納於棺內的隨葬物。
在槨室之南,即殉人棺具位置的南端,也發現一些漆器的朽痕,大部分都成了一團黑漆漆的木渣,只有一件耳杯還算是可以辨認的出。
同樣,這個外藏槨的槨木也全腐朽了,僅在坑底三條橫列枕木溝中留有灰白色的板灰痕跡。
槨內除東側靠南置殉人棺具外,其餘位置全被隨葬器物所佈滿。
隨葬器物分置兩層,下層有17個大陶甕,被分在了左右兩邊擺放。
而在兩堆陶甕之間,留有一塊南北長約0.8米的空餘地方。
原來這裡可能置有木車模型,很可惜,同樣也已經腐朽不存了。
至於為什麼說可能有一個木車模型,是因為就在這位置的上面,放有一個盛蓋弓帽的長方形木箱。
這個木箱擱在南北兩堆大陶甕之上,運氣很好,還沒完全腐朽,還留了個底板可以拖住裡面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