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記載,隨國是西周初期,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姬姓邦國,是漢東十多個諸侯國裡,最強大的一個。
承擔守護周王朝“南土”的重要使命!
聯絡這枚編鐘上的銘文,陳翰的心中完全串聯起了一個合理的猜想。
他雙目炯炯有神的看向了李教授,緩緩道:“教授,銘文上寫了,武王讓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臨有江夏。”
“一開始我對這句話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現在好像明白了。”
“西周時期,淮夷佔據的地方,大致就在漢江以東,也就是現代AH,江蘇等地區。”
“汭土,是江河匯流之地的意思。”
“臨有江夏,這裡的江夏,指的是漢江和夏水匯流之地!”
“而隨州、棗陽這塊地方,就在漢江夏水匯流之處,後來在西漢還在這裡建立了江夏郡。”
“如此一來,曾國不管是從描述上,還是實際的封國領土,都和隨國完全重疊了!”
“在文峰塔墓葬群出現之前,曾國最早的考古發現,只到西周中晚期,尚不能確定這曾國是否為西周初年就封分的隨國。”
“但是M1號墓這個編鐘上的銘文,清清楚楚的記載了,曾國是西周初年就封分的姬姓諸侯國!”
“這無疑再次證明了,曾國就是隨國!”
“只是史料記載時,被記載錯誤了,將“曾”誤記載成了“隨”而已。”
陳翰自信滿滿的,覺得自己這個猜測絕對是正確的。
但是李教授卻皺著眉頭,並沒有認同他的觀點。
“可是,如何解釋後世隨姓,都是以隨國為祖先?”
“外人叫錯就算了,隨國自己的國族,會連自家姓曾還是姓隨都不知道嗎?”
“曾國公族在國家滅亡之後,為什麼要改姓隨,而不是改姓曾,或者南宮呢?”
現在華夏的隨姓,有兩支。
一支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後人,和晉國六卿之一範氏是親戚。
他們的祖上是周宣王時的大夫杜伯,因為得罪周宣王被殺,後來杜伯的兒子逃到了晉國,才有了隨、範、士三氏。
另一支,就是源於隨國。
隨國亡於楚後,其後裔以國名為姓。
其中隨國的這一支是主流,全國大部分隨姓,祖輩都來自湖北隨州、襄陽這一片,祖祠也在隨州。
如果曾國真的是隨國,那如何解釋在青銅器上都稱呼自己為“曾”“曾侯”的曾國公族,在國家滅亡後,反而改姓八竿子都打不到的隨姓?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隨國”,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句記載錯誤,將“曾”誤記載成“隨”就可以解釋的,這根本解釋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