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适,南宮氏的始祖。
不過他的姓是什麼,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宗周時期的姓氏制度是很複雜的,姓和氏是分開的。
兩週時期的人,是隻稱氏,不稱姓的。
畢竟能有氏的,都是貴族,而貴族同姓的可能性太大。
“姓”代表的是出身的宗族。
姓不可以改變,氏可以改變。
一般是有功被封到其他地方後,氏就會隨著封地改變。
打個比方,戰國時期的商鞅,他是姬姓,公孫氏,名鞅,是衛國人,後來在秦國有功,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
所以在史書上,有的時候稱呼他衛鞅,有的時候稱呼他公孫鞅,有的時候稱呼他商鞅。
但是從來沒有人會稱呼他為“姬鞅”。
因為姬是姓,姓代表的是他的宗族。
“姓”是一種身份象徵,是代表自己出生宗族的意思,但是日常生活中是不會被提起的。
這就像是現代華夏有五十六個民族,大家來自不同的民族。
但是互相介紹和稱呼的時候,或許會自我介紹一下自己是XX族的人,但是日常生活裡也是隻喊名字。
就算是寫下來,也不可能專門寫“漢族李四”“滿族張三”之類的。
所以其實秦始皇也不叫“贏政”,贏是他的姓,是不稱呼的,在那個時代稱呼他的話應該叫“趙政”。
南宮适也同理,“南宮”只是他的氏而已。
但是他姓什麼,太史公沒說,太史公之前有提到他的歷史文獻,也沒說。
不過之前1979年在隨州北郊義地崗,出土的曾國貴族墓裡,有兩個青銅戈,分別刻了兩句銘文。
“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工)尹季怠之用。”
“周王孫季怠自作用。”
這裡的穆侯,當然不是晉穆侯,是曾國的一位穆侯。
而大攻尹,是掌管官營手工業的一個官職。
這位叫做季怠的曾國大攻尹,是曾國穆侯之子,西宮之孫。
但是他又自稱是周王孫。
“王孫”就是王族後代的意思。
這說明曾國的侯君世系,是和周王同源的,都是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