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陳翰提到了“適”字,立馬也給了李教授靈感。
他細細識別著銘文上的這個複雜大篆,喃喃自語道:
“適,甲骨文由“帝“和“止“構成。”
“
止“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像人的腳趾形,隸書定為“止“、本義為腳。”
“後來金文把“適“字下面的“止“改為“口“,戰國文字在左側加上了“彳”字旁。”
“這個大篆有“帝”和“口”,也有“止”也有一個類似“彳”和“亻”的字形。”
“但是卻多了一個竹字頭!”
喃喃自語了一會,李教授才肯定道:“如果是伯適的話,一切都可以解釋了!”
“《論語·微子》曰: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翳。”
“周初的八大士中,就有一位叫做伯適的人。”
“而經過考究,伯適應當為南宮适!”
”據《史記》記載,南宮适是武王興周滅紂時的賢臣,周武王滅商後,命南宮适拆掉紂王所建的鹿臺,開啟紂王的糧倉,以賑濟貧弱奴隸。”
“他與太顛、閎夭、散宜生同稱為是文王四友,同時也是武王的治臣十人之一!”
“而且他還是成王的輔國重臣之一!”
“昔成王之為孺子,出則周公、召公、太史佚,入則大顛,閎夭、南宮适、散宜生,左右前後,禮無違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曠然太平。”
“南宮适身歷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西周創業時期的重要謀臣和大將。”
“如果這裡的銘文確實是“伯適”二字,並且還左右輔左文、武二王,那這個伯適只有可能是南宮适了!”
“而且他既然被尊稱為“南宮”,那之前從盜墓賊手上追繳,以及海外回流的一些青銅器,銘文上的“南公”作何解也清晰了!”
陳翰笑容滿面的點點頭:“我也是這麼想的!”
南宮适,這位可是一位大名人。
陳翰最早認識他的時候,並不是透過那些深奧的歷史文獻,而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古典,《封神演義》!
在《封神演義》中,就有南宮适登場。
在書裡,南宮适與散宜生齊名,是西歧元老,官拜大將軍。
西伯侯遭殷紂王軟禁的時候,南宮适曾經去探望他,並且透過計謀,成功解救了文王。
之後的封神之戰,更是屢次出場參與大戰,只是在裡南宮适不會法術,所以沒有楊戩、哪吒等人出彩。
只是在文王還沒伐商的前期出場比較多,算是《封神演義》裡的一位前期重要配角。
到了後期仙神大戰的時候,基本上就被遺忘了,成了背景板角色。
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這位南宮适可是文王和武王最重要的重臣。
地位可以比肩漢之蕭何,唐之郭子儀,明之劉伯溫,都是開國重臣!
只是在史書上,並沒有紀錄南宮适後來的結局。
現在文峰塔M1號墓的編鐘上,卻是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原來,南宮适在南方裂土受封,建立了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