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銅戈上的“嘉有”,應該就是指的曾孫邵。
“而且,這樣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吳王子光戟,會出現在曾孫邵的墓中了。”
陳翰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說道:
“李教授,我認為這位曾孫邵,就是曾侯輿在位時期的大司馬。”
“吳楚之戰之時,楚昭王倉皇逃往隨(曾)國,吳軍追至隨國都下,要隨國交出楚昭王。而領兵至隨的正是吳王闔廬。”
“在那個青銅最為貴重的時代,一把打造好的武器,一般都是用一輩子,甚至要帶到墓裡的。”
“當時闔廬雖然已經是吳王了,但是他肯定也還帶著這把還是王子時鑄造的武器。”
“十分巧合的是,此時曾國主掌兵權的大司馬正是這位曾孫邵。”
“根據史書記載,吳王到隨地之後,隨侯是有派人與圍城的吳王談判的。”
“很顯然,主導這次談判的人,肯定是隨國的大司馬曾孫邵。”
“也是在談判過程中,吳王闔閭因為欣賞或者覺得曾孫邵是個優秀的人,便將自己還是王子時的鑄造的心愛之戟贈與了曾孫邵。”
“這也讓曾孫邵十分感動,於是他對此戟倍感珍惜,將其作為珍寶,並在死後葬到了自己的身邊。”
對於現代人來說,兩國交戰的時候,雙方談判都是劍拔弩張,別說互相送禮了,不罵起來那都是有涵養。
但是在春秋時期不同,那個時候貴族還是很講風度的,或者說“尊禮”。
兩國交戰的時候,約好時間,約好地點,然後再集合開打,並且打贏了的一方,彬彬有禮的派人來索要戰利品。
打輸了的一方也只能坦然認輸,交出一大堆財物,換取和平。
只要不是滅國之戰,雙方貴族之間都還是保持著和諧甚至很和睦的氣氛。
甚至兩軍交戰的時候,有一方國內突然發生了什麼大事,比如國君薨,正卿去世之類的,還會暫時停戰,給人家一個奔喪和處理內政的時間。
這叫不乘人之危。
當時的貴族戰爭,與後來春秋末期到戰國時的列國征伐,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所以,有的時候雙方貴族,在戰場上相見後,惺惺相惜變成好友,都是常有之事。
當然,這裡指的是普通的義戰,而非滅國之戰。
別看吳楚之戰打的非常厲害,吳國都把楚國的國都攻破了。
但是楚國滅了嗎?
沒有,別說滅國了,人家還能從別的國家請來救兵,幫忙重新收復失地。
一場吳楚之戰打下來,吳國獲得的是聲望,和劫掠的無數楚國財寶。
地是一塊都沒拿到,楚國的高階大臣和封君們,也沒有死傷一片。
而且後來吳楚之戰的末期,越國趁機偷雞,沒有提起通知就偷襲了吳國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