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戈?!”
一聽這話,陳翰立馬就將銅戟塞回到了林雅的手上,邁步走向了蘇颯。
戈和戟,是差不多的武器。
戈先誕生,後來在戈的基礎上,才出現了戟。
戈是一種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形狀就像是一把橫過來的小刀。
而戟是戈和矛的合體,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斫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
在春秋時期,戈和戟才是士兵主流的武器。
一方面是好用,更重要的是做起來便宜,需要用的銅很少,只打造個銅頭,然後插到木棍上就行。
不像刀和劍,整個器身全都得用銅製作。
鑄造一把長劍的銅,拿來做戈可以做十幾個都不止。
直到南北朝之後,戈和戟才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下,徹底被淘汰。
“怎麼樣,戈身有銘文嗎?”陳翰快步走到蘇颯旁邊,伸頭看向了她手上的戈。
這把戈的品相,就沒有那把吳王戟好了。
可能是因為做武器時的合金冶煉比例在不斷進步。
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青銅武器,在經過幾千年的氧化後,顏色也不會向西周時期的青銅武器那樣,哇綠哇綠的。
通常顏色都是偏深青色,偏黑藍色,看起來依舊一種兵器的“寒冷”感。
這說明其中的銅含量在逐步減少,其他金屬的比例在不斷增加。
林雅發現的那把銅戟,看起來就是偏向黑藍色的,而且在開刃面,明顯磨的更加細膩光滑了。
吳越之地的青銅冶煉技術,在春秋末期是領先於中原諸侯的,這點在史書上早有所聞。
但是具體有多領先?
看這兩把戈和戟的區別就知道了。
蘇颯手中的銅戈,已經完全氧化發綠了,整一個綠油油的,顏色和翡翠差不多了。
這說明當時曾國的青銅器冶煉製造時,銅的比例依舊非常高,所以才會鏽綠這麼嚴重。
很明顯,在青銅冶煉技術上,曾國是遠遜於吳國的。
這也可以理解曾孫邵為什麼如此喜愛那把“吳王子光”戟了。
不只是因為這把戟是吳王所用的,還因為這把戟的製作工藝遠比曾國打造的武器厲害的多。
誰不喜歡做工更加精美,更加先進犀利的武器呢?
難道有人不喜歡東風白楊民兵,反而喜歡印度的二踢腳?
拿到吳王子光戟的曾孫邵,恐怕第一時間就要嫌棄自家工匠做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