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篆,雖然說是一種起源於楚國的字型。
但是在春秋中後期到戰國時期,這種字型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蔡國等南方諸國。
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上,那“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銘文,就是用鳥篆刻寫的。
不過在之前出土的曾國墓葬之中,都沒有發現鳥篆的痕跡。
不管是後來的曾侯乙墓,還是前面的曾侯輿、曾公求,乃至其他陪葬的貴族大臣墓中。
出土銘文大多都是一種融合了楚篆的中原大篆。
這枚銅戟上的銘文,可以說是曾國墓葬中發現的第一個鳥篆。
而且根據內容來看,似乎還和曾國沒有什麼關係。
“吳王子光之用?”陳翰疑惑的又唸了一遍。
他可以確定,這幾個字基本沒有認錯。
鳥篆雖然相比較其他大篆,頗有些冷門。
但是目前出土的使用鳥篆的青銅器也不少。
越、楚、吳的都有,而且數量龐多,得有個二三百件吧。
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越王勾踐劍和王子午鼎。
恰好的是,這枚銅戟上的“吳、王、子、之、用、”等字,在之前出土的青銅器上都有存在,屬於是已經被考釋破譯了的。
唯獨那個“光”字,是陳翰根據大篆和楚篆,自己猜測的。
為什麼他猜這個字是“光”呢?
因為他看過出土楚篆中的“光”字!
對比這個鳥書銘文,兩個字整體的字形是沒有變的,只是用鳥形代替了筆畫而已!
更為重要的是。
他看到的“光”字楚篆,是在學校裡上課時,聽老師講的。
當時是在上一節銘文鑑賞的課,老師拿了一個楚鼎上的銘文,來和同學們談論這篇銘文背後的歷史。
而這篇銘文,講的便是楚昭王和吳國的故事。
老師在課上,專門將銘文中的“光”字單拎出來講解了一番。
所以陳翰才印象深刻!
那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當時銘文中的“光”字,指的是吳王闔閭!
闔閭還沒有繼位的時候,原稱公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