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禮崩樂壞的中心地區,以趙簡子和趙襄子的勃勃野心,趙襄子給老爹陪葬諸侯才能享用的七鼎可太合理了。
沒準這父子倆活著的時候,就在正大光明的用七鼎六簋呢...
話說,當年孔子怎麼不來曾國周遊。
孔子心中想要的那種克已復禮的社會,明明和曾國非常契合嘛!
孔子當年要是來曾國了,沒準就在曾國安家落戶,享受曾國的“西周之風”了。
看得出來。
比起公室毫無影響力,國君就是個大號橡皮圖章,權利全掌握在六卿手上的晉國。
偏安南方一隅的曾國,還是沒那麼“禮崩樂壞”的。
至少曾孫邵這位曾國公族,還在沿用周朝初年的禮制。
曾侯更是如此。
這不是孤例,是有多座墓葬出土證明的。
在春秋中期到後期的時候,曾國都依舊是一個守禮的好邦國,可以說是姬周的最後一道燭火了。
可惜,這道燭火堅持到戰國後,最終也還是熄滅了。
時代的車輪,註定不是單個人,或者國家可以阻擋住的。
面對諸國征伐,各自相王,七國爭霸的大亂世。
曾經的南方一霸,沒有絲毫抵抗和扭轉這個大勢的力量。
“咦...這是鳥篆嗎?”
一聲驚呼,在不大的墓坑內響起。
正埋頭清理一個銅簋的陳翰,聞聲便看了過去。
之間林雅雙手捧著一枚青色偏黑的銅戟,走了過來。
“陳師弟,你看看這上面的銘文,明顯和墓裡其他青銅器的銘文不是一個風格的啊!”
“這是楚國的鳥篆吧?”
陳翰接過這件銅戟,看向了戟面的金錯銘文。
“金錯”,是一種飾金工藝。
簡單的說,就是在銅器上,用金絲或金片鑲嵌成各種華麗秀美的花紋、圖桉和文字。
這是一種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常見的鑄造工藝。
算是一種工藝升級。
畢竟商周時期在青銅器上刻了上千年的字,總該會出現一些更進一步的精美工藝嘛。
“是楚國的鳥篆。”陳翰點點頭。
鳥篆算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大篆,因為是將筆畫用鳥形來替代,所以特別好認。
只是認出是鳥篆了,不代表就能看懂其內容了。
鳥篆這玩意吧,每個字看起來就好像是一隻只鳥一樣,而且每隻鳥的形狀和神色還都不同。
要辨認起是啥字,一時之間還挺困難的。
不過幸運的是,這個銅戟上的鳥篆,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字,都是一些較為簡單和常見的字。
陳翰最近為了配合李教授考釋青銅器銘文,不知道翻閱了多少相關書籍。
其中涉及到鳥篆解讀的書,閒著的時候也看了不少。
他緊鎖眉頭的凝視著戟面上的銘文,有些猶豫和不確定的小聲念道:
“吳...王...子...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