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覺得盛世應該是向外擴張的時期,有的人則覺得盛世應該專注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衡量一個時期是不是盛世,顯然是需要從多維度來判斷的。
軍事實力、國家收入、百姓民生、社會階級、百業發展……
但是,被譽為是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盛世:文景之治,卻是從來沒有被質疑過的。
是寫入了歷史課本中,被不斷宣揚的大盛世!
在書本上,文景之治被譽為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也都曾經寫過很多向往或者讚美文景之治的文章。
認為當時的社會比較安定,百姓也富裕了起來。
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裝滿了糧食,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史料也曾記載,漢文帝減省租賦、減輕徭役、德厚載天地,利澤施四海。
文帝去世後百姓嚎哭不已,大臣也都為失去了這樣一位仁愛德高的皇帝而悲傷。
在那個廟號還沒有爛大街,大部分皇帝都無法獲得廟號的時代,這位開創西漢盛世的皇帝,也獲得了難得的“太宗”廟號。
不管是從史料上,還是從考古領域發掘出來的西漢初期貴族墓葬,都可以看得出文景時期確實是社會經濟相當發達,精美之物層出不窮。
然而,鳳凰山十號墓出土的竹簡,卻將一群從古至今一直都被忽視的群體真實的生活,展現了出來。
百姓!
古往今來,百姓才是支撐一切英雄豪傑、梟雄霸主、世族門閥、士大夫們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根基。
但是,在史書上,關於百姓們的記載卻十分寥寥。
盛世之時,不過一句“百姓富足”便將他們代表和概括了。
亂世災年,記於史上,也不過是一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而已。
百姓從來不會是史書上的主角。
可是他們卻是真正組成了整個華夏文明的基石!
踏出荊州文保中心的時候,陳翰的腦子裡一片茫然。
到底史書上記載的百姓安居樂業是真,還是這鳳凰山10號墓中出土的竹簡記載是真?
或者說,10號墓出土的竹簡中,這些生活困苦貧窮的百姓,生活水平在古代已經算的上是幸福了?
畢竟,雖然勞役重了點,稅多了點,田產少了點,但是至少他們還能活下去,沒有戰爭,沒有亂政,沒有荒唐的皇帝,不至於饑民相食?
貧民,總比災民,難民強些吧?
沒由來的,陳翰就想到了張養浩的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