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涯裡,只來得及學好田野考古、歷史、文物辨別方面的知識。
對於和考古相關,但是田野考古基本接觸不到的文物修復領域,他是沒什麼造詣的。
那個從天而降的系統,對陳翰給出的六大技能樹判定中,也唯有文物修復是LV0。
在文物修復領域,他確實是個弟中弟。
榮華帶著他,完整的看了一遍簡牘的修復流程。
簡牘在去離子水中清洗完泥垢後,還是氧化的黑色,這之後就需要進行簡牘修復的第二步,脫色了。
脫色就是用化學制劑恢復簡牘的本色。
在此過程中,成分穩定的墨水不會被化學還原,字跡仍然會保留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業內使用的脫色化學藥劑,就是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出來的。
經過脫色處理後的簡牘,就會還原回原本的黃色,簡牘上的墨跡也全都會重新顯現出來。
而脫色復原成功後的簡牘,就需要陳樹仁這種簡牘修復師中的大佬上場,開始為簡牘進行脫水了。
脫水是一件不算太複雜,但是卻很需要經驗和熬夜的事情。
脫色後的簡牘內充滿了水分,直接去除水分將導致簡牘坍縮甚至斷裂。
所以脫色並非是簡單用烤箱烘乾竹簡的水分就行。
而是得先用化學置換的方法,利用乙醇將水分置換出來。
乙醇填滿簡牘的內部後,才能防止簡牘因脫水而變形。
水分被置換完之後,才能將一枚枚簡牘放入烘乾箱烘乾。
而這種用於烘乾簡牘的烘乾機也是特製的,一啟動就需要九天九夜不停歇的執行。
為了避免烘箱溫度波動,而導致竹簡開裂,負責脫水環節的簡牘修復師幾乎吃住都得呆在工作室。
甚至都不能進行正常的睡眠,每兩個小時就需要檢視一次溫度計,確定溫度沒有波動。
就這樣連續二百多個小時的工作後,簡牘的溼度被去除80%,這才算是脫水完成。
榮華帶著陳翰來到專門的“洗簡”室,隨手拿起了一根已經脫了水的竹簡。
此時,這根竹簡已經變回了深黃色,竹簡上的墨跡,也還算是清晰可見了。
“脫色和脫水,實際上是沒有一個特定的量化標準,只能依靠個人經驗和感覺。”
榮華輕微揮動了一下手上這根竹簡,當著陳翰的面,將其放入了洗簡室內的一盆化學藥水之中。
沒有什麼太複雜的動作,也沒有電視里科學家們那種爆炸帶煙霧的酷炫場面。
他只是將竹簡沒入藥水之中,輕輕揮動了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