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
“直播?”
“我?”
陳翰的腦海中有萬千吐槽的話想說,但是都被他硬生生憋住了。
領導交代的任務,那是沒有任何拒絕空間可言的。
更別提孔建文不但是陳翰的領導,還是他的導師,更是讓他沒有任何拒絕的餘地。
雖然,他是真的對如何做一個“網路科普工作者”毫無任何經驗。
但是任務交代了,那不行也得行!
一百多頁的喇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報告,已經靜靜躺在了陳翰的郵箱中。
他只有四天瞭解的時間。
四天後的12月26號,星期六。
他便要在所裡給他申請的認證微博上,來一場直面網友的直播。
“小陳啊,除了這個直播以外,日常裡你也要多在新媒體運營這方面費一費心思啊。”
“你看那個做法律科普的羅老師,做動物科普的小亮老師,還有做水果科普的楊老師等等網路科普工作者。”
“他們在網路上都很活躍啊,不但經常釋出一些科普影片,還有求必應,為網友答疑解難。”
“這方面你要多和他們學習學習。”
孔建文不斷的向陳翰舉例,同時也是為他指出了這新媒體運營應該如何做。
比較慶幸的是,科普工作的新媒體運營,已經有前輩們踩出一條路了。
孔建文舉例的這幾位在網路上很有熱度的科普工作者,陳翰也是略有耳聞,甚至久仰大名的。
那位搞法律的羅老師,是華夏政法大學,刑法學研究所的所長。
小亮老師是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
那位水果獵人楊老師,雖然在學術領域確實沒上述兩位牛,但是也屬於民間植物研究學者中數一數二的大佬了。
這幾位大佬都是在自己工作領域中的傑出學者。
同時也都不遺餘力的在網路上做學科的科普和宣傳工作。
他們的出現,不但讓更多原本對動植物、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都不瞭解的普通人,學習到了更多有用且好用的知識。
更是讓法律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原本相對冷門且沒有吸引力的學科,重新被大眾認識和喜愛,為這些行業吸引了非常多新鮮血液的加入。
一方面是科普掃盲,讓普通人更瞭解這個世界。
另一方面又是誘發出了廣大學生群體對這些學科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為這些冷門學科的科研力量添磚加瓦。
於國於民,他們做的都是值得翹起大拇指誇獎的大好事。
現在陳翰接下所裡的新媒體運營工作,也不算是一片茫然,只需要和這幾個前輩們學就行了。
“我知道了,這幾天我會多看一看他們的科普影片和微博的。”陳翰點點頭,勉強答應了下來。
孔建文這才滿意的笑道:“很好,小陳你加油幹,我看所裡有增加一個新媒體中心的想法。”
“你要是幹好了這事,事業編是不用擔心了,暫時落到新成立的媒體中心也可以。”
聽到這話,陳翰總算是精神振作了不少。
這個好處還是不錯的。
社科院的事業編還是不容易拿到的。
每年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員們,至少都要帶三到五位實習生(碩博生),但是基本沒人能夠在實習結束後留下來。
行政崗位倒還好,但是像陳翰需要的這種科研崗位,對科研指標要求是非常高的。
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員,大多數時候都是從地方轉調來的,也就是從已經做出了厲害的考古成果和經驗豐富的老手裡擇優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