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被標記上F1的探方,看起來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了,露出了清晰可見的遺址情況。
而剩下的四個探方則一片泥濘,顯然只是找鄉民幫忙把坑挖出來了而已,還等待著考古人員開工呢。
沒開工的探方自然是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員,全都將目光投到了1號探方。
能看得出來,1號探方內應該是一個由居室、門道、門前場地構成的房址,是華夏文明早期的“住房”建築。
簡陋那肯定是很簡陋的,畢竟是四千年前的房子。
而且被深埋地底後,實際上也看不出任何房子的形狀了。
只是憑藉泥土層的不同顏色,大致可以看出這裡以前是有牆體的。
而且四面牆體的痕跡依稀還能看出塗抹了白灰面,說明當時喇家遺址的先民還掌握了給房子“塗膩子”的技術呢。
這可不簡單!
陳翰饒有興致的細細觀察著1號房址,只可惜有用的文物,顯然是都被收集起來儲存了,不會露天擺在遺址上。
除了一個大概的房屋輪廓之外,陳翰看不到更多有價值的物品。
不過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員適時的為大家介紹起了1號房址的發掘情況。
“1號室並沒有發現完整的日用陶器,只出土了一件殘陶罐,各邊石器和玉器的半成品。”
“所裡的研究員推測,這個房址可能是已經廢棄了,或者非生活居住的房址。”
工作人員的語氣稍顯遺憾。
青海考古所的考古人員廢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清理出來的探方,結果沒有獲得什麼特別有價值的文物,自然是讓人挺可惜的。
不過這也是正常的情況了。
許多時候,考古人員耗費數月時間,細心發掘的探方,有可能到頭來是個空室。
白忙活一場都是常有的事情。
考古嘛,每一鏟子都是在賭運氣。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收穫的。
大家稍微惋惜了一下後,就繼續觀察起了1號室,為接下來清理後續幾個房址提前做點準備。
同個大型遺址下的不同居室,佈局和結構肯定都是大差不差的。
看著看著,1號室裡一個很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很快就吸引了陳翰的注意。
在一號室的東北角邊緣,有兩塊石板的形狀很突兀。
看起來就好像四四方方的盒子上,多出了一個犄角,讓整個1居室看起來變成了“凸”的形狀。
這讓陳翰十分不解。
他指著那兩塊凸出的石板便問道:“這兩塊石板是什麼情況?”
工作人員瞟了一眼後,笑著說道:“應該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