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這弘文館中,就獨獨餘下李世民和東野老人二人。而這李世民在這弘文館內,約見東野老人的目的,就是為了禮賢下士;畢竟這弘文館就是為以前秦王幕府的十八學士所建造,在這裡更顯得親切又少了應有的禮數。
此刻的弘文館,異常的安靜,安靜到只餘下兩個心跳的聲音。東野老人安穩的端坐在秀墩之上,一副清雅高傲的樣子;而李世民則是頗為隨意的坐在御案後面的素面黃花梨御座上,默默的注視著東野老人。他們都在等待這對方的開口,東野老人不知道李世民的最終用意:雖然性命無憂,但是會放歸自己歸隱山林嗎?李世民更是猜不透東野老人的內心世界:這人,能為我所用嗎?兩人都在猜測對方心中所想,都想讓事物向著自己的方向發展,可是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靜靜的等待!
這份安靜與冷場,終究還是有李世民將其打破。只聽其誠懇的對他說到:“世民自隋末,舉義旗誅無道,為的就是百姓安居樂業,還百姓一個大漢盛世;學漢武追恆景,將我大唐帝國打磨成一個耕者有其田,勞者有其利的盛世王朝。縱觀華夏大地,自東漢末年,奸臣當道,三國紛爭,群雄並起,民不聊生;司馬昭一統華夏,可僅有三十載而已!至此以後,華夏大地又一次禮崩樂壞,紛爭不斷,好不容易,文帝一統寰宇,安邦治世,可是煬帝無道,好大喜功,又讓老百姓奴役於水深火熱之中。嗚呼痛哉!於是乎,世民提三尺長劍,一展男兒本色,就想讓百姓生活的好一些,國家安定一些。世民深深明瞭,百姓的命遠大於帝王將相之命;沒有百姓,何來的帝王將相之榮華富貴,百姓是國家的根基,百姓更是國家的根本。終,皇天不負,我大唐一統。為了百姓的幸福,為了國家的安定,世民願行周公之義,習諸葛之志,做一賢臣,輔佐建成治國理政。誰曾想建成無仁君之志,竟將我逼上絕路,不得已天策府眾將士才有此一舉,此事完全是被迫所致,請先生雅諒,更願先生明鑑!至如今,只求先生授世民安天之計,以造福天下萬民”。談吐之間,李世民已經起身,此時恰好走到先生對面,雙手長長一揖,施了一禮!
聽了李世民這樣發自肺腑的一番高論,當說到願做周公,輔佐建成之時,東野先生已經是老淚縱橫。聽完這一席話,柔弱的心,已經徹底崩塌,剎那間淚如雨下。幾百年了,天下終於出現一代英主,即是為百姓的幸運而泣,又是被李世民的誠懇所折服。先生頓了頓神,揮淚答曰:“事已經發生,還有何求,只求殿下胸懷天下,將百姓當做汝子,輕徭役薄賦稅,方可富國強兵。然微臣終究老矣,至如今已近七十,有心輔佐殿下,可是精力不足,實難從心,只求殿下放逐老朽還鄉養老罷了”說著以懇求的眼神,帶著無盡的仰視,深情的望著李世民。
李世民再三挽留,可是老人去意已決。望著這一顆不可挽回的心志,李世民只能頗為惋惜的答應老人:歸鄉養老!
君臣二人的談話,沒有多餘的言語,就這樣在嗟嘆中結束,東野老人緩緩起身準備離開這弘文館。李世民注視著老人的背影,略感蒼涼,還記得前些日子,尉遲敬德的勸諫聲,猶在耳畔:若其不為殿下所用,就一定要殺之,這樣就會少了一個強有力的敵人!可是此刻的李世民真的不想再開殺戮,畢竟天下已經為己所有;即使他為別人所用,一個將近七十的糟老頭子還能做什麼呢,還能用到什麼地方呢?可能他這一輩子,真的累了,是該讓他好好休息休息了!
此刻的東野老人,沒有想到,李世民會放自己離開。因為面對自己這樣一個世人謂之的大賢,如果不被李世民所用,在這依舊不太穩定的政權之下,斷不能容得下自己。雖然也料定他定會以禮相待,但是沒想到的則是如此之順利。更不曾料想的則是,李世民竟還賜給金銀細軟!
先生帶著深深的思索,緩緩的向門外走去。當其在跨出弘文館門檻的那一刻,突然間,回過頭來對李世民說到:“承蒙殿下對老朽的信任與寬恕,老朽雖老矣,但老朽在市井之間願訪天下名士,以供殿下差遣;打江山是武將的事,此時天下初定,治理江山更應是文臣的責任!”
聽此一語,李世民快步走向老人,緊緊握住了他粗獷的雙手,帶著激動與殷切的神情說到:“多謝先生,世民在此多謝先生了!承蒙先生不棄,只要有先生薦書,世民定會重用!”
聽他如此肯定的答覆;此刻的東野老人,透過眼神,深深感知到李世民的誠懇與雄心:的確比建成強的太多太多了!緊接著,又聽老人緩緩問到:“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先生儘管言?”
“不知殿下,準備如何處置舊太子部下呢?”
這個問題其已經深思了甚久,故而真誠的答道:“願意歸我帳下的,我將一視同仁;不願意歸我帳下的,則放任自流吧;只要不當反賊,一切都好說。”
面對如此仁義的答覆,東野老人抬頭一聲長嘆:“殿下有如此胸懷,真是大唐之福,舊太子幕僚魏徵魏玄成,具有安邦定國之大才,依老朽看來,此人才氣不輸興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開蜀漢盛世之諸葛孔明。若殿下敢用,老朽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勸其歸順殿下,以保萬千黎民安居樂業!”
李世民聞之大喜:“多謝先生,素聞先生與魏玄成均為大賢,其也是胸懷忠義之心,內書安邦定國之大志,如若真能得玄成輔佐,世民感激不盡!”說著,又是長長一揖,以謝先生!東野老人趕忙伸出粗狂蒼老的雙手,扶起李世民,也是長長一揖,以作知遇之恩的答禮!
隨後,東野老人領了李世民的旨意到這刑部大牢,赦免了魏徵的死罪。在這牢房深處,與其來了一次促膝長談,從治國理政說到對人才的渴求,從雄心壯志說到了為國安民;從赦免舊太子一黨說到了李世民的仁義之舉。聽得魏徵也連連點頭,不住稱讚李世民。緊接著,東野老人說到了重點:“玄成,你我都有胸懷天下之志,可是老朽終歸老矣,只想安穩的過幾年清閒的日子,實在不想致仕。觀太子殿下,實乃難得一見的英主,此刻我亦當一回說客,懇求玄成能夠出山輔佐於他!”
只見魏徵時而嚴肅時而無奈,經過一番深沉的思索之後緩緩的說道:“若,太子殿下想我輔佐於他,必先厚葬建成太子,人活一世應以忠義為本,我應當為建成殿下盡這最後一份孝心!”聽聞魏徵如此之懇求。東野先生也深感自己在這一方面與魏徵相去甚遠!這才是忠心的使然!
歷史的年輪就這樣朝著前方發展,經過東野老人的安撫,李世民答應了厚葬廢太子建成。而魏徵看著李世民所做的一切,均是情真意切;於是就真心實意的歸順了李世民,進而為了大唐的貞觀盛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開創了後世錚臣的序幕。
看著一切已經了結,東野老人也決定離開這是非之地。
一個月後,在李世民接受李淵禪讓登基稱帝的前一個月。只見這仲秋的長安城郊外。秋日的光影很是愜意,在一個通向四方的十字路口,幾顆高大的柳樹將一涼亭包圍,柳葉已經泛黃,官道兩旁的田地裡也充斥這即將收穫的粟米,沉甸甸的穀穗,預示著又是一年好的收成。初升的朝陽,將天空染黃,美麗的雲彩,點綴這東方的天空,時不時走過的路人,牽著牛,拉著馬,扛著農具,形成了一副愜意的秋日光影圖!
迎著秋日的暖陽,只見從這延興門走出兩人,一位老者和一個牽著一匹老馬的中年後生。隨著身影的拉近,老者正是東野老人,後生正是魏徵。不大一會,兩人就走到了這涼亭之下,一番款款深情的道別之後,東野老人轉身上馬即將離開!
這時候又見從這延興門衝出一魁梧英俊模樣的人,騎著一匹汗血寶馬,快馬加鞭朝著涼亭奔來。離了好遠,就聽到其高聲挽留:“先生緩走,先生緩走”。走近一看,原來正是太子李世民。看到太子而來,東野老人連忙下馬,與魏徵一同側立於涼亭旁邊,等其走近之後,趕忙躬身施禮。李世民伸出雙手,扶起了二位說到:“世民知先生去意已決,沒想到今早竟已動身,連忙出門追趕先生,只求可以親自為先生送行,請先生勿怪。萬望先生金安!”
聽李世民如此一說,東野老人又一次被其真誠打動。這種知遇之恩,不得不讓人心生敬意。此刻的東野老人,竟有千般言語,可是不知道從何處說起。想了想,那就不說了;離別總是傷感的,狠了狠心,只能揮淚告別!只見李世民又一次,握著東野老人粗狂的雙手安慰到:“先生,別說了,一切我都明瞭,萬望先生珍重”緊接著李世民又吩咐隨後趕來的隨從,要親自為先生餞行!
接過遞過來的三小壇山西汾酒,三人舉壇共飲,千言萬語,萬般真情,就寄託在這一場酒中。擦拭這嘴角灑出來的餞行酒,李世民又豪氣的囑咐道:“請先生忽忘當日之約,為世民訪遍天下名士!”
東野老人誠懇的答道:“這怎能忘記,老朽只求天下萬民幸福安康”
話語之間,三人會心一笑。一番寒暄之後,東野老人跨上老馬,往東出關而去。只餘下魏徵和李世民緩緩注視這遠去的背影,看著這個背影有大變小,變成一個小點兒的時候,二人也牽著馬轉身回城。在回城的路上,二人相談甚歡,李世民很是感激東野老人的舉薦,魏徵也很是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看著路邊田地裡辛勤勞作的百姓,望著路上人來人往的行人,再看看長安城的繁華與盛世,以及絡繹不絕的各地商旅,隨著弘福寺的鐘聲響起,貞觀盛世就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