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老闆,你可不要忘了準備過年的利是啊,港島這邊一般每人不超過1港幣,千萬不要太多。”
鄭娟又對張忠華提醒道,然後又有些不放心的說道。
這可是每家公司甚至每個長輩對晚輩都必須有的,和大陸的紅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個心意,而不是有多少錢。
“嗯,知道了,已經準備好了。”
張忠華說的時候想到的是前世小馬哥派發利是時那個壯觀場面,樓下密密麻麻全是人,總有一天他也要體驗一回。
對於港島還有還有羊城粵省這邊利是也就是紅包的梗,張忠華前世在網上看過不少,北方過年的紅包壓歲錢都是幾百上千的給,而羊城這邊都是五塊十塊的給,有個幾十塊已經算是不得了了。
“利是”又稱“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在粵省和港島有這樣的習慣。
不管是坐擁億萬的超級富豪,還是一般民眾,派出的利是大都是1元或2元,多者不超過10元,這個年代怕是更少。
公司老闆向手下員工派發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員工都一樣的,並不與業績還有工作長短掛鉤。
猶如與他們一起吃年夜飯和開年飯,可以營造大家庭的感覺,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令員工於公司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新年期間,除了給員工派發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利是,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利是,更是會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各種各樣,都是求個大吉大利。
時間很快下午四點,cfc正在營業的兩家店鋪也正式放假暫停營業,檢查了下店面鎖好門,所有員工拿著張忠華親自發放的利是也是開開心心的回家去了。
下午四點在一波營業高潮即將來臨之際,cfc悍然放假讓員工回家過年,雖然讓很多想吃 cfc的遊客有些失望。但是將 cfc的人文關懷充分也展現在全港島人面前,讓港島居民對 cfc的好感大幅度提升。
處理完公司的人的事情,張忠華也驅車向婁家趕去,他在港島唯一的親朋也就是婁家人了,所以只能在婁家過年了。
張忠華年後要去跑一跑幾家供貨商那裡,還有就是他那幾個師兄弟。
經過在港島半年多的生活,張忠華也大致瞭解了港島春節的習俗,於是便充分發揮了中國人入鄉隨俗的好習慣,按照港島的習慣生活,不過港島的很多習俗還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正月裡不理髮這個習俗在港島也有,所以在港島理髮店做頭髮的生意往往異常爆火,頭髮的“發”與發財的“發”同音。港島人只會在春節做頭髮而不會剪頭髮,“剪髮”的諧音就是“減發”,即是,減少發財的機會或錢財耗損。
而在北方正月裡不理髮是因為正月裡理髮會死舅舅。不過這個正月不理髮的原因屬於誤傳,該習俗起源於1644年清廷頒佈剃髮令的前後。
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髮,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由諧音訛傳為“死舅”,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不過不管南方還是北方都不能正月裡理髮,但是張忠華的頭髮也再次長了起來,他也沒有辦法,只能等出了正月再理髮了。
“阿華,你終於回來了。”
婁曉娥看到張忠華回來十分高興的說道。
“阿華,店裡都安排好了吧?”
婁母問道。
“都安排好了,放假一天,讓員工們都回家過個團圓年。”
張忠華說道。
“嗯,不錯,大過年的也不能讓員工連個團圓飯都吃不上。大家都團團圓圓的過個年,掙錢也不差這一天。”
婁母十分欣慰說道。
下午六五點左右婁振華也回到家裡,眾人開始一塊包餃子做年糕。
“今天晚上中環那邊有煙花表演,吃過飯我們要不要過去看看?”
做飯間,婁父突然說道。
“還去?你忘了去年過年的時候了,中環那裡那麼多多人,擁擠的不像樣子,而且也不安全,曉麗現在又懷孕了,萬一出點事兒怎麼辦?”
婁母擔心看著跟婁永嘉一起玩坐在沙發上的劉曉麗,還有看著連環畫的婁小寶。
“哈哈,媽你別擔心了,前幾天的時候爸讓我去租了一艘遊艇,咱們坐著遊艇在維多利亞海面上看,人再多也擠不到我們。”
婁永嘉聽到自己母親的話,就把婁振華的安排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