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的動力來自李可的每月60元保底承諾。有這個承諾倆人倒是勤快不少。
作為在後江埭工業區長大的典型鷺島人,熟悉這裡的大街小巷遍佈的大小工廠和企事業單位,他們辦公樓裡的廢舊報紙書籍最多,每天產生的廢紙,不少於幾十斤。
用完了就隨便扔出去,至於拉到廢品站賣錢,從來就沒有考慮過。
一看有人主動上門回收,還給錢,哪個聽了都是高興的屁顛屁顛去招呼二人。
倆人每天都能收到上千斤的報紙和廢舊書籍,甚至有一天還收到七臺報廢的電器。
報紙和廢舊書籍拉到廢品回收站,每天差價都能賺個十幾元,比在車間裡上班多多了。
倉庫裡存放的報廢電器越來越多,最後在鷺島大學電子科學和技術學院找了個大三的學生讓他修理起來。
現在的電器都是簡單的電子電路,這個學生他基本一看就明白,壞在哪裡。
修理電視機提五塊錢,收音機兩塊錢,修好後,就放在有力商店當二手電器出售。
八十年代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的價格大約為600元左右,還需要憑票才能購買。
修好的電視機放在有力商店出售,不用電視票,而且比市面上的電視機便宜不少,擺上去,沒一會功夫就會被買走。
一個月算下來“廢品回收”兩項收入相加,利潤竟然有四千多元。
一半是李可的,剩下的一半,兩人也能分到一千多元。
李可現在用王安平和謝一航倒是越發順手了,讓他倆向東不會跑西,也許是因為佩服,也許是因為利益。
一個月一個人收入能達一千元以上,不用一年時間就是個妥妥的萬元戶,能不聽話嗎?
王安平、謝一航倆人一起從小玩到大的玩伴,看到倆人的變化,有些沒有找到工作的,紛紛加入到倆人的回收隊伍中。
李可再次給他二人下了死命令,每個月要把他的那份利潤,花乾淨,能收多少瓶瓶罐罐上來,就收多少,錢不夠找林香兒要。
1966年8月18日華夏從這天起“破四舊”包括歷史文物在內的更加廣泛目標。
十幾年來這古玩行沒開張,好多人就沒了古董意識,只要能換錢,都是翻箱倒櫃,找給他們。
每個月兩千元,用在收瓶瓶罐罐,而且不夠錢還能增加,回收隊伍又異常的壯大,這回收進度自然是進一步加快。
每隔一段時間,李可都會帶著李有力來到租的倉庫,將回收隊伍不管從哪個犄角旮旯裡,花三瓜倆棗的價格,收來的那一大堆破爛貨,用他的那個火眼金睛掃描,分辨出其價值。
價值高的拉到李厝村李有力家地下室放著。不好的全砸了,以免送人後,最後又流回他手中。
看著大傻李有力家地下室裡滿滿當當的寶貝,他睡覺都能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