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府上的事,自然逃不過劉備的耳朵。
留在成都的文武,幾乎都建議劉備稱王,這件事劉備怎麼可能沒察覺。
但他作為當事人也不好表態,再則雖然現在稱王能轉移一部分內部矛盾,卻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老劉這幾十年,打的口號“匡扶漢室”。他的立身之本就是漢室宗親,忠臣。
自己要是稱王,天下人怎麼看?遠在許昌的天子會怎麼想?
第四日,當益州方面的“萬名書”處理完畢,荊州方面文武也協商溝通好後。
有糜竺等人為首,包括成都城中的眾人,一齊來面見劉備。齊齊請劉備進位為王,但劉備以“此又背漢室”推辭不受。
次日,諸文武甚至包括馬超趙雲也來找到劉賢,實在是他們勸不住劉備。
劉賢見確實推脫不過,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吾意已有定奪了,我等一同去見主公吧。”
劉賢隨即帶著龐統法正等人,前往州牧府去見劉備。
州牧府
“主公,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於天下,今已撫有兩州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吉。”
見著劉備,劉賢也不廢話直接勸進位稱帝,一步到位。
魯迅曾經說過,要開一扇窗先要說開一扇門。
“業平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
老劉聞言自然大驚,就是場中其餘人也都是瞠目結舌。
“非也。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願主公熟思之。”
劉賢可不管場中變化, 繼續勸道。
“要備僭居尊位,備必不敢。可再商議長策。”
劉備將手搖的直顯出殘影,不時還要頭加深拒絕意味。
這會稱帝,當年的袁術就是前車之鑑,腦子沒點毛病是想不到的。
“哎呀,這個,這個......”
“主公平生以義為本,未肯便稱尊號。今有荊襄、兩川之地,可暫為漢中王。”
劉賢這會終於圖窮而匕現,當皇帝不合適先稱個王總沒問題吧。
“汝等雖欲尊備為王,然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
劉備的語氣卻是軟下來了,也不知是劉賢的套路起作用,還是老劉這廝早有想法。
“主公今宜從權,不可拘執常理。”
龐統見有機會,與眾人趕緊出言附和道。
“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稱皇帝,有何不可!”
“三弟,汝勿多言!””
張飛則更是狂妄不羈直接叫囂,此舉自然引得老劉一陣呵斥。
“主公宜從權變,先進位漢中王,然後表奏天子,未為遲也。”
見火候差不多了,劉賢算是將這事給蓋棺定論下來。
老劉則是口嫌體直,搞了一套三辭三讓的戲碼,“推辭不過只得依允”。
建安十六年冬十二月,築壇於沔陽,方圓九里,分佈五方,各設旌旗儀仗。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劉賢、龐統請劉備登壇,進冠冕璽綬訖,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子劉禪,立為王世子。
一方面冊立漢中國群臣官僚,一方面修表文一道,差人奔赴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