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初,你有大才。若願侍奉皇叔,賢可代為引薦。”
劉賢看著正整齊施工的“產業園區”,忽然對身邊的劉巴說道。
這半月來事情不少,主要是安排遷移過來的產業。恰好劉度所置有數百畝貧土,索性直接用上。
“公子,巴無心於仕途。為公子打點產業,閒來請教學問足慰平生。”
要說劉巴真無心仕途,卻也不是違心之言。
這個時代計程車人,與隋唐後世的讀書人還是不同的。
以世家形式存在,本就掌握了當地大部政治,經濟,輿論等資源。
他們有更多選擇,不必如同後世一般。只能透過仕途,來實現家族謀取更大利益的目的。
(隋唐以前,在一地甚至天下有名望,哪怕不入士也有深厚影響力。
舉個例子,一個狗大戶犯罪了。去捉拿的官兵,還真不一定有豪強的人多勢眾。
隋唐以後,不走仕途,那地主就只是地主。
這才慢慢出現,“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知府”一說。)
再則,不說劉巴對劉備成見極大。
自從劉賢以數學設套,現在已經遨遊在學術的海洋裡,無法自拔。
“子初,益州生產大隊除了造紙釀酒外,今後最大的支柱當在蜀錦上。”
“一切新建,增招工人等要事,還請子初多多上心。”
劉賢聞言也不再多勸,而是繼續說道。
“喏!”
用未來尚書令來當“總管”,劉賢放心。
“最近工程大隊招募如何?”劉賢又是問道。
“恰逢左將軍整頓兵馬,巴從中精選五千人。如今工程大隊人員充足,隨時可以修路大計。”
劉巴是有多不待見老劉呀,左將軍多少年沒聽人提起過的名頭了。
“嗯,這事我和皇叔商量過了。未來主要修通三條道路,一為北上漢中,二為東出荊州,三為南下建寧的大路。”
“待工程大隊修整三日,即可北上,至於通荊州南中之路可先緩。”
修路這事劉賢可不會白乾,益州牧府也是要撥款的。
和老劉關係歸關係,生意歸生意,最多一分錢不賺嘛。
受制於地理與技術。要三路盡善恐怕要十年左右。這是筆不小的開支,但必須做。
北上漢中這條路,關乎未來雍涼大計。東出荊州,才能真正將荊益兩大州的優勢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