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大人,據我走訪觀察,長陵鎮附近的荒山,有兩成適合種植再生稻,聽聞您擅長水利研究,只要上奏朝廷請人來調整灌溉水流,便能得上萬畝的良田。”
秦小滿早在巡視再生稻種植時。
便將富陽縣以及整個榮州的地理情況摸排了一遍。
他說要開荒的山並非難於上青山的崇山峻嶺。
山中有水,有草甸有肥土,只是疏於引導與打理。
再加上尋常人家不懂水利工程,只有朝廷掌握了這方面的秘技,想大面積開荒,必須依靠官府的支援。
山地稅收,一畝才十文錢左右。
萬畝良田三年的稅收,加上再生稻這一季的收成,也不過三萬兩銀子。
送給朝廷這些賦稅,引進擅長水利工程的人才來富陽,無論怎麼看都是秦小滿和全富陽的百姓沾光。
“縣令大人,除了能夠開墾出兩成的良田,剩下的山地引流後,也可以養殖跑山豬以及牛羊鵝鴨增產增收。”
秦小滿當著李大福的面,特意在“豬”這個字眼上加重了語氣。
方才談成共同製作牙刷生意的李大福,一直想著賺錢的事,聽到這話,登時明白過來。
小滿提的帶他賺錢的機會原來是這個!
開荒開不出多少良田,可它能夠佔地養殖!
李家三萬畝的養殖場地大多分佈在富陽縣城郊,佃戶們已經形成一定的抱團和佔地盤的意識。
誰也不願意拖家帶口去水清草肥的深山老林幹活。
每年預訂肉食多的時候,李家還需要租用其他山地,借別人的佃戶來飼養,收益自然大幅度減少。
可如今有了製作牙刷的生意,豬毛的需求量一大,跑山豬必須數倍甚至以後可能數十倍的增加。
圈養出來的豬那是家豬!
豬毛根本不夠硬,質量不達標還有何競爭力?
“縣令大人,我李大福願意僱流民去西陵山一帶開荒,開……三萬畝地的荒山!”
李大福倒是想把屬於富陽縣地域的整塊西陵山納入囊中。
可惜家中無餘錢。
養的豬太多肉賣不掉也是一大難題。
再者再往深處開墾也不現實,還要給別人留些剩肉吃,便剋制住激動的心情。
只將李家的養殖地域拓展一倍。
三萬畝先交六萬兩地契錢,開荒工錢也要上萬兩。
可想到豬毛牙刷帶來的收益,值了!
“縣令大人還有我,我岳父是瀘陽縣的大地主,緊挨著南陵山脈,那一帶我也想劃塊地為朝廷解決流民的難題,我買……小滿吶,你看我買多少合適?”
方佔河拿不定主意。
普通的山地種植稻穀和小麥的產量極低。
如果不能種植再生稻也無法增產四成,他跟風開荒只會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