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棋白了一眼這個下屬,心裡暗暗吐糟書呆子不懂得人心。
人家齊國民之所以花重金請滬海、省城的專家前來救治傷員,要的就是這種態度。
類似於表演,顯得他齊國民如何如何重視,如何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一切代價。
這都是給全廠三萬職工,給這38名燒傷工人家屬,給上級領導們看的。
更確切說是關係到他的烏紗帽。
只要表演到位,就算工人最後死了幾個,齊國民做為廠長已經盡力了,到時處罰也能輕點,或許還能帶病上崗,繼續當廠長。
所以越鋼廠的領導是不會把工人交給本地醫院搶救的。
如果是胃腸病還好說,可越中醫院在燒傷領域還沒有一鳴驚人過,人家有懷疑也正常。
“好了好了,別抱怨了,咱們手上不是還有兩個大面積燒傷病人嘛,人家越鋼廠不信任我們,咱們就跟東山醫院比比,看誰的本事更高,誰能搶救回病人。”
還是那句話,燒傷面積60%是八十年醫學界共識的一條生死線。
現在越中醫院集中了5個燒傷面積超70%,甚至其中3個病人燒傷面積超過90%,這個訊息瞬間就傳遍了整個長三角衛生系統,接著就是全國燒傷科。
剛巧11月20日要在滬海招開“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會”年會,越中發生的事情引起了主任委員彭永言的極大興趣。
彭永言是位於雙慶市的第三軍醫大西南醫院的院長,裝軍裝的那種,本專業就是燒傷科。
做為行業大佬,他比誰都明白,臨床上燒傷面積達90%的病人並不少見,但到目前為止,為什麼全世界還沒有一例搶救成功的案例過?
說明這個難度系統實在太高了。
別人或許會笑話越中陳棋又在不務正業了,但彭永言卻不這麼看。
陳棋一個衛校畢業的基層醫生,能折騰出整形外科、手外科、胃腸外科來,並且成為國際學會的理事,是能用一般常理去看待的?
所以彭永言決定,在年會召開前,先跑越中去瞧瞧熱鬧,反正滬海離越中也不遠。
此時的越中醫院已經進入了夜晚。
鄧長樂團隊完成了對三個重傷員的清創工作,可謂是九死一生,遲善軍心跳呼吸停止兩次,驚出所有人一身冷汗。
接著就要開始過第二個難關——補液。
燒傷患者在高溫環境下,透過體表會丟失很多水分。
其次,燒傷患者一般都會伴有面板損傷,失去了面板的保護屏障,身體的熱量和水分會喪失的更多。
大量的水分丟失,燒傷患者可出現低血容量休克,需要予以補液治療。
另外,補液並不是單純的補水,燒傷患者除了喪失水分,還會丟失很多電解質,患者可出現酸鹼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所以還需要予以補充電解質。
燒傷患者如果出現感染,還需要予以抗感染治療。
所以清創這關好過,補液這關難過。
補什麼?補多少?說說簡單做做越非常難。
病房裡,曾楚將一張草稿紙交給了鄧長樂:
“鄧老師,這是我們新換算出來的補液方案,根據病程記錄,過去的8小時目前已經輸入了4500ml晶膠液體。”
鄧長樂聽了不高興了:
“怎麼才補了這麼點液體?這是怎麼算出來的?用的是重慶公式吧?瞎胡鬧,這麼一點液體怎麼夠?沒看病人已經因為血容量不夠都死過兩回了。”
曾楚點點頭:“好的鄧老師,我馬上按我們上海公式重新來計算。”
八十年代國內對於燒傷補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公式,國內目前存在著重慶公式、上海公式、南京公式三種。
其中重慶公式,也就是以西南醫院彭永言教授為團隊研發的補液模式,是目前國內主要的補液公式。
但堂堂大上海怎麼會採用一個西南鄉下醫院的公式?
他們當然要自己研發出一套所謂最先進的補液方式。
所以以東山醫院為主的滬海市多家醫院聯合推出了一個“上海公式”,跟“重慶公式”開始打起了擂臺。
那麼兩者之前有什麼區別呢?或者說跟後世的主流的補液模式有區別呢?治療效果如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