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廣泛的報道,所以很多人都有些不相信陸逸明的說辭。
畢竟兩個億可不是小數目,都能蓋一個小區了。
不過,也有記者聽說過這個訊息。當即滴咕道:“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我有一個搞科研的朋友跟我說過。”
有之前對陸逸明感覺不錯的記者,接受了陸逸明的說辭。就浦東新區的那塊地,官府雖說半賣半送,一個多億的“優惠”,對普通人來說或許是天文數字,可對陸逸明這位首富而言,確實不算什麼。沒見人家給科研機構隨便一捐贈就是兩個億嗎?
還是那句話,要是一兩個億都要搞利益輸送的話,那還當個屁的首富,這首富的含金量也未免太低了一些。
眼見局勢漸漸朝對陸逸明有利的方向發展,龍海頓時急了,再次跳出來,大聲說道:“官方批給你土地,是為了扶持復大微電造芯用的,結果陸總你轉頭就拿去蓋別墅,這件事情你打算怎麼解釋?”
那些對陸逸明的話將信將疑的記者,頓時眼前一亮。
“是啊,陸首富,這個問題你還沒回答呢。”
“搞科研難道要在大別墅裡面搞嗎?”
“低價拿地蓋別墅,你跟我說你是為了搞科研?你在這裡騙鬼啊。”
陸逸明清了清嗓子,說道:“我跟你們說個事情吧,早在我剛剛來中海上大學不久,我就已經在某高檔小區買了兩棟樓了。現在那兩棟樓的很多房子,都已經被我送了出去。拿到我的房子的人,都是頂尖的科技人才。我這個人很簡單,只要你有真本事,肯跟著我幹,送房送車什麼的根本不在話下。這些人才不但從我這裡拿到了房子,而且我給他們的年薪都不低於十萬。”
“我靠啊,年薪十萬?送房子?什麼時候搞科研的這麼值錢了?”
“這待遇也太好了吧?你就不怕腐蝕他們的精神意志?”
“不應該給他們這麼好的生活條件。”
陸逸明一聽這話都樂了,當即說道:“我總覺得大眾有種奇怪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很多人為他們服務是理所應當的,很多人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也是應當的。
因為你有能耐,所以你活該做更多的事情,因為你享有名譽,所以你活該做了事情應該不求回報。
知識層次越高的人,有人就越理所當然的認為你應該是高尚不食人間煙火的。
在他們眼裡,高素質的人不能有自己的訴求,不能有自己的偏好,一定要迎合著他們的要求做。
就像老師一定要樸實,一定要窮酸;就像科研一定要創新,一定要有什麼世紀大發現,不然都是浪費錢;就像很多做橫向的導師或者自己開公司的導師,會被另一些導師不太看得起。
如果為了掙錢你就不該來做科研。
科研人員和普通人一樣,也有生活需求,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什麼一定就得忍受清貧?
科學研究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靈感疊出, 宛如神降。科研是在理論突破之前、之後的大量資料重複積累和反覆論證。每一點進步都需要枯燥的、重複性的實驗來證明,才能稱之為科學。
科研是條艱難的漸進修行之路,沒有一蹴而就。靈感提供的只是方向,真正突破依舊需要研究者們不懈的努力和重複工作。
條件艱苦,首先激發的是改善自身生活環境的需求。這種情況下,走向科研之路的人並不多。我們看到的是鳳毛麟角般的特例,是經過宣傳包裝出來的偶像——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就是例證。
真正能在清貧條件下還堅持科研的人有嗎?
有,極少。何況還不一定出成果。
為什麼大量人才外流?哪怕是國內已經提供了較好經濟條件、研究裝置的情況下?
因為科研者同時是文化人,有雄心,有傲骨,在科研硬體相當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軟環境更好的地方,去開展自己的研究——在他們心中,科學是全人類的,有更簡單的人際關係,成果能得到更好轉化和承認,讓自己專心於事業的地方,才是更好的地方——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離開。
這還只是軟條件,那麼硬條件就更加不必說了。
而艱苦清貧就是硬體差,是如今科研人員的悲哀,也是所有人的悲哀。
窮而有志值得肯定,但窮絕不是什麼好事。
口裡說著感謝貧窮的人,是因為自己正在遠離它。
啊,好像有些扯遠了,說回正題。我蓋別墅,建小區,正是為了給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我覺得這是對人才最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