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新鴻基倒是在半山開發了帝景園、曉峰閣,不過都只能算是半山豪宅的入門級專案。目前半山的豪宅地皮比較稀少了,但在地利根德閣附近還有很大一塊地皮,就是不知道港府什麼時候拍賣。
當天,華人置業再下一城,以4.2億港幣的價格,買下南華早報大廈。這是自去年華人置業以6.2億的代價購入凸版大廈之後,又一次在鰂魚涌購置物業大廈。
一時間,業內人士紛紛矚目。
本身購入價值10億出頭的收租物業大廈,就是反市道行為,因為自1989年地產暴跌後,香江寫字樓市場一直沒有恢復過來。
在1989年上半年,交易廣場最高租金達到85元每平方尺每月的歷史最高價;但是到了1992年1月,那裡最高的最近也才60多元每平方尺(最高水平)。
中環的寫字樓目前普遍在50~56元每平方尺左右,尚不及暴跌前的60元每平方尺;灣仔、銅鑼灣,則普遍在40多元每平方尺左右,和暴跌前差不多。
香江寫字樓整體水平在26~56元每平方尺每月左右,重要的是空置率很大,普遍在12%左右。
其次,華人置業突然闖進太古地產的老巢——鰂魚涌,這也讓人覺得有些不對勁。
鰂魚涌對太古集團具有特殊意義,一個世紀以前,太古就已經在鰂魚涌糖廠街28號開設遠東聞名的太古糖廠。
而且在80年代,太古集團就已經在鰂魚涌積極收購物業,可見是將這片區域視為‘自留地’。
大家紛紛猜測,林祖輝是不是盯上太古集團了,他畢竟以前也是‘狙擊手’。
不過太古集團可不是那麼好收拾的,太古集團的施約克家族,一直堅持在香江和臺島發展,可謂和嘉道理家族一樣。但他們比嘉道理家族更無解,因為太古地產並沒有上市,太古集團雖然上市了,但施約克家族佔股非常大,不可能讓人有機可乘。
除此之外,國泰航空若不是考慮到玖柒過度,也不可能上市,並出售股份給內資;但國泰的股份依舊大部分掌握在太古集團手中,根本沒有漏洞給人鑽。
大股東只要掌握35%的股權,就相當於佔據有利位置;若是佔股40%以上,幾乎很難被人收購,除非自己一點實力也沒有;若是佔股45%以上,幾乎就是做到萬無一失。
太古地產,是一家非常保守的地產公司,目前並沒有發展地盤的實力(無地皮),主要是管理收租物業。收租物業主要包括金鐘太古廣場(500萬平方尺)、太古城中心(300萬平方尺)、豪華住宅物業,及側魚湧的一些收租物業,實力強勁,僅次於華人置業,比目前的九倉還厲害一籌。
施雅迪是目前太古集團的掌門人,他是施約克的兒子。
他招來太古地產行政總裁簡基富,詢問道:“你是如何看待華人置業在鰂魚涌收購兩幢大廈的?”
簡基富認真的思考道:“我們在鰂魚涌那裡已經擁有3幢大廈,目前還有電訊大廈等三幢大廈在其他人手中,華人置業的行為確實反常,他們一向只喜歡在中環、灣仔、銅鑼灣收購大廈物業,如今居然跑到鰂魚涌來,而且是連續收購兩幢大廈,這不由得讓人懷疑。”
施雅迪說道:“有人說香港每10年就有一幅旺地誕生,百多年前西環一帶極旺,之後是中環、灣仔、銅鑼灣相繼蓬勃發展。那麼,華人置業是不是認為鰂魚涌是下一個旺地呢?”
簡基富認真的點點頭,說道:“這麼說來,倒是沒有什麼惡意,不過是正常投資而已!”
施雅迪說道:“寫字樓市場那麼差,還大舉投資鰂魚涌,難道林祖輝認為寫字樓會再次旺盛?先看看情況再說吧!”
“好的!”
此時兩人尚未意識到,如果將側魚湧這裡的大廈就行統一重建,這裡真的將會是成為一個商業中心。當然了,一旦寫字樓市場變旺盛,太古集團自然也就會意識到。
不怪兩人還要特意商量一下林祖輝的意圖,因為林祖輝一路走來,是靠著收購壯大的,說是香江‘狙擊手’鼻祖一點不為過,大劉都只能算小弟。
當然,林祖輝的狙擊,不是訛詐大股東,而是真的收購。大劉的狙擊,是以讓大股東乖乖掏錢為目的,當然也有真收購。
這樣一來,有評論就將香江的收購專家分為三類人:
第一類:海派收購法,代表人物包船王。包船王收購毫無技巧,就是砸錢,憑實力。
第二類:李超人的收購。也是屬於‘善意收購’,多是與之協商,但是會找最好的時機談判。
第三類:林祖輝的收購。先是暗中吸納,接著突然發動收購,讓大股東措手不及。這種收購方法,屬於80年代才興起的,劉鑾雄等人算是分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