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擺脫這句話的詛咒,他拼命說服周圍的人,參加各種各樣的夏令營和競賽。但是周圍的經濟環境,和自己不同。
無論走到哪裡,‘我本來就不應該待在這裡’的感覺,都會纏繞在自己身上,堆積著無處可去的鬱悶。
有怎麼也不知道倒數的孩子,也有吃完早餐不來的孩子。
從小時候開始,每當遇到這樣的朋友,他就更加想創造一個能最大限度,發揮他們潛能的世界。
但是,人被分為兩種。
一種是‘創造社會的人’;另一種是,‘不創造社會的人’。
‘我永遠都是後者’——他陷入了這樣的恐懼之中。
就像是在起點不同的馬拉松比賽中,不斷追趕跑在前面的人的背影一樣。”
‘媽媽,我想要玩具汽車!’
‘抱歉孩子,那個太貴了……’
明明不過二、三十歲的母親,額頭上卻已長出了明顯的皺紋。
她很是歉意的對孩子說著,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去滿足孩子這樣一個小小的請求。
因為,她還要精打細算每天的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讓原本光鮮亮麗的她,像是蒙塵的珍珠一般,不再閃耀。
‘媽媽,我想要玩具汽車!’
‘好,媽媽給你買。最新款的那個怎麼樣?’
‘嗯!’
孩子高興得手舞足蹈,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一旁無法獲得玩具汽車的孩子看了,眼神中充滿了渴望與羨慕。
——有的孩子或許直到成年了,都沒能獲得童年記憶中的,那輛玩具汽車。
階級的差異越來越大。
或許在裁判吹響哨聲的下一秒,有的人,就已經跑沒影了。
即便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耗費幾代人的努力,興許也依然無法追趕上對方的背影。
日本的資本主義國家。
極大的貧富差距,是必然的。
但窮人真的一輩子,只能生活在底層,仰望著他人的燈紅酒綠嗎?
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