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移民人口不斷增加的原因,否則識字率會更高。
中學也已經籌建完畢,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而是需要透過考試。
東海郡的每個縣城有一所中學,考上之後大概就相當於大魏的秀才,且可以到其他縣城做吏員。
當然,按照現在的中學水平,肯定還達不到秀才的知識儲備,但讀寫公文和一般的算術毫無問題。
將來全面鋪開之後,教育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中學之後就是大學,在流求的新城有三所大學。
一所是文科類的,專攻傳統儒家學問,也就是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同時還要兼顧算學。
從此畢業的大學生可以充任教師、官員等職務。
一所是科技大學,裡面包括冶煉、火器、造船、農業等諸多學科。
同樣為各部門和衙門提供專業人才。
最後一所則是流求醫學院。
村醫已經落實到各村鎮,同時還有醫院在縣城陸續籌建。
各地鄉老踴躍捐獻,縣裡的官員也都積極申請。
不過這些都被黑龍府直接拒絕。
為了避免醫療資源被人壟斷,醫院的建設必須進行統一規劃。
這三所大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包分配。
東海郡現在各處的人才缺口還很大,不少中學畢業的就可以直接做官。
有了海西和科技大學的人才支撐,東海郡的科技發展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其他不說,僅僅水力代替人力這一項就被用到了極致。
馮一博曾經和狗子說過,人類歷史上最穩定的動力都離不開水。
可惜的是,東海郡對水的利用還處於勢能階段。
對於“燒開水”這樣的高階利用方式,還處於實驗階段。
即使有馮一博提出的蒸汽機大框,距離投入使用依舊需要一定時間的研發。
好在即使只利用水的勢能,也已經有了初級的車床出現。
唯一可惜的是,流求地處溼熱地帶,一到雨季就容易產生山洪。
所以雖然水量充沛,但能穩定利用的河流卻不多。
可即使如此,流求這邊的生產力也非別處可比。
所以東海郡不僅是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自己也一樣能生產商品。
以大魏和倭國原材料生產的產品,尤其是棉麻絲綢,紙張瓷器等,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已經行銷東西方。
這些雖然大多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之上,但不可否認的是,透過這場戰爭,東海郡才徹底形成了東海的霸權,也透過這次的議和條款,讓黑龍幣成為整個東方認可的貨幣。
黑龍府獲取的貨幣,再透過發放薪酬、獎勵創新、建設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還有和購買原材料等等方式,流向東海郡,乃至整個東方。
其中自然是東海郡的百姓獲利最豐!
按理說,東海郡百姓富足安居,應該知足常樂。
但人心總是貪婪的,眼見戰爭紅利如此之大,東海郡的各個階層都盼望黑龍府再有動作。
各個階層的意志反饋,自然都到了馮一博的案頭。
所以,這一次佔婆和滄瀾攻佔交趾,馮一博才會主動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