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還不知足?
真是為了大魏,他們怎麼不把自己的身家捐了?
何況,即使把東海郡的利益讓出來,最後不過便宜大魏的官僚階層。
畢竟匯票和新鈔都是大額紙鈔,平民百姓涉及到的少之又少。
為了大魏,苦一苦這些官僚怎麼了?
憑什麼讓東海郡為他們買單?
就如之前說的那樣,馮一博確實對大魏這個中原王朝很有歸屬感。
但他的歸屬感,或者說“忠心”。
不是對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
更不是趴在王朝身上吸血的階層!
而是炎黃子孫傳承不絕的華夏文明!
是多元一體的種花民族!
如果有需要,他可以散盡東海之財!
如果有需要,他也可以拋頭顱灑熱血!
如果有需要,他什麼都願意!
但前提,那是在整個民族遇到危機的時候。
而不是那些名宦世家和皇族宗室,幾家幾姓的危機。
古代大多王朝的根基,都是小農經濟。
這就註定了,底層百姓大多自給自足的規律。
匯票和新鈔最多延伸到商人那裡。
再往下,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賺不到一張面額最小的紙幣。
甚至,說句不好聽的。
很多百姓連銀子都不一定見過!
雖然,說普通人家每年的花銷在二十兩左右。
但這個二十兩隻是一個估值,而不是現錢。
這其中包含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所有的吃穿用度在內。
其中的吃穿就是大頭,也就是米和布的價值最高。
真正見到的現錢,可能就是幾串銅錢。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句話,適合所有古代王朝!
對於“遍身羅綺”之人,馮一博可同情不起!
李守中見他殺伐之氣又顯露出來,擔憂的叮囑道:
“後日朝堂上,你萬萬不可這般態度!”
他雖然在朝中沒有表態,但心裡其實也希望東海郡能讓出這份利益。
說來說去,李守中也是這個時代官僚體系的一員。
他為人端方,忠心於大魏。
理所當然的會為大魏朝廷著想。
自然不會像馮一博那樣,真的將家國民族分的那麼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