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只有讀書人才是士,這樣的理解顯然是片面的,讀書肯定是對的,但不該只讀一家之言,更不該以此劃分高低貴賤。”
在場的,最高學歷就是秀才,還是落第的。
他們都很珍惜東海郡給予的地位。
即使有心反駁,也不敢當面折了黑龍王的面子。
而見沒人對此提出什麼異議,馮一博就繼續延伸開來。
“書是什麼?書是人進步的階梯,無論士農工商,都要一起進步,國家才能邁上新的臺階。”
說著,他還舉例道:
“兵家有兵聖的《孫子兵法》,農家有農聖的《齊民要術》,匠人有匠聖的《魯班書》,商人也有商聖的《陶朱公生意經》。”
說道此處,他環顧在場眾人,擲地有聲的道:
“所以無論士農工商,想要進步都要讀書,有條件的也可以寫書。”
一直以來,讀書人成為專屬代名詞。
只有讀了儒家經典才能稱為讀書人,還處處高人一等。
即使馮一博也是這樣的讀書人出身,卻對此深表擔憂。
他此時也是不吐不快,要將讀書人的定義進行擴大。
士農工商都能讀書,而且並非只能讀儒家經典。
“當然,孔夫子的學問是一切的根基,但他老人家的學問是道,傳承的是德行。”
雖然對讀書人的定位擴大,但馮一博自然也不會因此全盤否定儒家。
所以說著說著,他又開始往回拉。
尤其是下面落第秀出身的官員,聽到這裡也微微鬆了口氣。
只覺黑龍王力捧所謂的“士農工商”,應該只是想要提振士氣吧?
這時,馮一博卻又道:
“但士農工商的學問也不能斷,士農工商的學問是術,傳承的是技術。”
說到這裡,他還笑著總結道:
“道是為人之本,術是生存之本。我們不能只做人,不吃飯,也不能只吃飯,不做人!”
把道和術,比喻成做人和吃飯。
這話說的通俗,下面沒什麼文化的人也都聽懂了。
一時,沒讀過幾天書的眾人自然紛紛點頭。
“因此,道和術,二者缺一不可,都要傳承給子孫後世。”
落地秀才出身的官員們一聽。
儒家被奉為道,其他的被說成術。
自然還是能勉強接受的。
尤其是,想到東海郡沒什麼傳道受業的人。
他們覺得自己能理解黑龍王的做法。
而東海郡計程車農工商,一聽將他們和讀書人並提,自然更沒什麼不能接受的。
】
甚至,都生出幾分受寵若驚的感覺。
“現在我們東海郡還沒有多少讀書人,但公學已經建了,將來讀書人會越來越多。”
東海郡的公學其實一直在發展。
而最大的限制,就是識字的人太少。
有些才學了兩年,就已經可以去別的公學當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