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班官員宣讀完畢,滿朝文武鴉雀無聲。
無他!
實在是這個開戰的理由太離譜了!
太極殿中的百官,也只能面面相覷。
一時竟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端坐龍椅的景順帝,此時心中也充滿了無奈。
他看到奏疏之時,和滿朝文武的心情是一樣的。
只因為兩條漁船就要開戰,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可東海郡王獻土之後,除了每年的賀表之外。
這還是第一次上書言事。
若是直接拒絕,又恐傷及他的情面。
於是景順帝和內閣稍一商量,就決定拿到朝堂上討論一下。
到時候群情激憤,群臣定然都反對開戰。
那他再順勢下旨安撫,只說自己順應人心。
也算全了東海郡王的面子。
這時文武百官都已經反應過來,紛紛議論起來。
知道的是太極殿,不知道的以為進了茅廁。
金碧輝煌的大殿上,嗡嗡之聲不絕於耳。
有如一群蒼蠅環繞。
好半晌,有一科道言官彈了彈衣袖,率先出列。
他大步向前,朝丹陛一拜,口中道:
“啟稟聖上,東海郡王拳拳之心值得稱頌,但因兩艘漁船就擅啟邊釁,實屬不智。”
此人名為張年吉,乃是禮科給事中之一。
因為職權相對,馮一博和他有過接觸。
禮科本就有對禮部查缺、補漏、規諫、稽察之職。
東海郡王雖已獻土歸附,卻一直由馮一博這個禮部侍郎負責。
身為禮科給事中,張年吉對此事確實是有發言權的。
他一張口,滿朝文武也紛紛點頭。
“說來,倭寇之禍著實可恨,但倭國國主和幕府,對我大魏向來恭敬有加,兩國之間遵循禮尚往來,又如何能輕易伐之?”
《禮記》有云: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大魏和倭國有朝貢關係,官面上一直保持往來。
按照儒家的說法,自然是禮尚往來之邦。
所以張年吉的話也深得眾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