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變相的警告我們,他想什麼時候動手就什麼時候動手,想什麼時候放開就什麼時候放開。」
水溶輕嘆一聲,又道:
「我們招惹了一個不該招惹的人。」
一眾勳貴聞言,都有些沉默。
半晌,有人惱怒的道:
「真不知道東海的那條黑龍為什麼這麼聽他的?」
「一群海寇出身,能有什麼見識?」
水溶接連嘆氣,又道:
「是他給東海郡指了一條明路啊!」
那人聞言也有些洩氣,小聲道:
「這群土鱉倒是知恩圖報,可我們就倒黴了!」
沒想到,這話立刻引起眾人共鳴。
「是啊!被他卡住脖子,以後見他都抬不起頭來。」
「可我們也不能出手啊!」
「對啊!他馮淵不好惹,可四位閣老又有哪個好惹?」
這話說到了點子上。
內閣,並非大魏祖制。
至少在太祖時並沒有這個機構。
太祖時有保齡侯史公擔任尚書令,總攬天下之政。
至後期,史公退隱。
太祖卻並未再置尚書令。
中書省的主官,紫薇舍人薛公也在同一時期病逝。
太祖不僅不再設尚書令,還下令廢除了中書省。
從此,六部只能直接對接皇帝。
天下政令皆由上出!
不過太祖皇帝一時忙不過來,於是又在同年置四輔官。
這四人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
說白了,就是顧問。
他們要先看一遍奏摺,並在上面寫上施政建議。
隨後,此四人分別被封為:
文淵閣學士、東閣學士,華蓋殿學士、武英殿學士。
以這四位學士作為輔官,就是內閣的雛形。
到了天泰帝時期,也沿用了這一形式。
並在此基礎上,定下以文淵閣為辦公地點。
同時也形成了以文淵閣學士為主,東閣學士次之的機制。
至此,大魏的內閣就初步成了定例。
到了景順帝登極之時,內閣依舊是由四人組成。
選的都是與他親近,又聲望隆重之人。
或是,極有能力也可入閣。
除張松越和陳勤之這兩位帝師,分別作為首輔、次輔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