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太子,他更是一個兄長。
中國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往往有兩套行為準則,要求別人是,往往是要求別人有風度,寬厚待人,可是隻要涉及了自己或自己的親人,馬上就是換另外一套行為準則,比如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王珪拍拍自己的腦袋,終於恍然大悟。
李建成英俊的臉顯得格外的陰沉:“叔玠,汾州柴氏你知道怎麼辦了吧!”
王珪忍不住坐在下不吭聲,李建成已經發話,事情就再也沒有緩和的餘地了,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王珪暗歎,柴氏這是何苦呢?
原本李淵也好,李建成也罷,多少對柴氏還有些情份,可是柴氏自以為拿著李秀寧的堂書,就可以保滿門富貴啊?
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現在富貴沒有,反而引來滅門之禍害。現在李建成已經發說話,可以說大局已定。別看秦王李世民在政治與李建成水火不容,可是在李秀寧的問題上,他們兄弟向來都會一致對外,也就是說,柴氏如今在朝堂上想找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破家縣令,滅門府尹。
就算太原王氏不出手,想討好李建成的人多的是。柴氏再想搞出什麼動作已經不大可能了。
……
陳應並沒有在東宮留下參加宴會,他以李秀寧心情不好為由,向李建成辭行。陳應騎馬從長安返回清林裡,來到清林裡的時候,已經是掌燈時分。
李秀寧簡單的吃了一些東西,就坐在陳應的書房中陳應閒暇時間整理的書稿。在這個時間,陳應發現這個時代的工匠大都不識字,即使識字,也只是會一些《考工錄》殘卷,陳應決定資助葛通、魏猛、嚴師虎等工匠編注一套工匠百科全書《匠作經》。
李秀寧非常奇怪的問道:“當世清流士大夫是以事生產為恥,視雜學匠術為奇淫巧術,為何陳郎要編注這麼一套書?”
雖然只是看到了一些名錄,李秀寧發現陳應將冶金、鑄造、工藝、機械、勘探等十三個大類二百五十多個小項,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鴻篇鉅製。
陳應暗歎,在後世便是一名初中生也能說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之類的話來。然而在這個時代,包括李秀寧也認為這是在浪費資源。
陳應笑著向李秀寧問道:“說句犯忌諱的話,三娘認為隋朝難以避免滅亡的根源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李秀寧非常有發言權,她想也不想的道:“勞役不息,天下死於役……
陳應搖搖頭道:“並非是外部強敵難克,而是國家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難有良策挽回。”
事實上陳應並沒有向李秀寧說出真相,隋朝的滅亡的真正原因,其實很簡單。隋朝不是滅亡於農民起義,而是因為楊廣採取了科舉制度,斷了世族門閥的根基,所以天下地主和豪門紛紛造反,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梁師都、劉武周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強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佈。史家有論,稱割據叛亂為“土崩“,農民起義為“瓦解“,隋政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主階級的支援,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