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這一點,蘇葉也有著自己的猜想。
他說道:“我認為,我等與‘天外’的鴻溝在於,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
“個體與群體?”
摩醯首羅斟酌著這兩個詞語,她若有所思。
當然,這兩個詞語,蘇葉是以自己所理解的概述出來的。
他說道:“摩醯首羅,你是否發現,生靈每一次對‘鴻溝’的跨越都並不是完全的?雖然可以達到一種新的層次,但卻一定不是一種新生,而是一種繼承。”
摩醯首羅能夠理解蘇葉的話。
蘇葉雖然或許是唯一一個“輪迴者”,但他肯定不是唯一一個“超越者”。
從“螞蟻”到“蜉蝣”,從“蜉蝣”到“赤蝦”。這樣的“超越”,摩醯首羅也經歷過。
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
阿彌陀佛也經歷過。
雖然也許不是親身轉生成那樣存在,但一定是經歷過的。因此阿彌陀佛才會認為“眾生平等”。
但是。
正因為她們經歷過。所以她們也知道。
超越,不是完全意義地否定過去和新生。而是一種對過去的繼承。
這一點,就算是“蘇葉”這個輪迴者,也不例外。他雖然身體重生了,但靈魂卻繼承了。
但這也是當然的。
如果沒有過去,就沒有超越的基礎。但一旦有了過去,就永遠不可能完全捨棄過去。
生靈的進步,就是如此的矛盾。
摩醯首羅說道:“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難道你的意思是說,那‘天外’的存在,能夠捨棄自己的基礎嗎?”
蘇葉並沒有確認,也沒有否認:“我不知道。”
事實上,他是真的不知道。
蘇葉並不比摩醯首羅懂得多。他只是,在看待事物的角度上與摩醯首羅有些不同之處而已。
他頓了頓,道:“但是,我認為,無論你認為的那個‘天外者’是何存在。我們如果想要跨越雙方之間的鴻溝,就一定要令過去變得完美。讓超越以後的自己可以忽略掉以往的矛盾之處。”
當生靈超越自己的過去以後,雖然踏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得到了一個新的重生。但是,也往往會保留超越之前的一些本能或思索方式。
或多或少,總是有的。
那些看起來不合理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比如大多數生物的呼吸和進食是透過同一個器官,以至於有不少生物會因此而在進食時憋死。
雖然也有了一些相應防護措施的進化,但是也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
當然了,這種事情,對於蘇葉和摩醯首羅來說,自然不是問題。但他們也一樣存在著“拘束”。
其中,可能大多是思想模式之中。但也仍然有一些是源自靈魂的本能,無法更改。
比如蘇葉就是。
他曾經的曾經,是一個人。
因此即便他經歷了很多世,但始終不會放棄身為人的思考模式。
即使是隨波逐流過。但當成為魚兒,被老者吊走以後,他第一印象自然仍是藉助自己身為人時的經驗去判斷。
當然,從這個角度來看,老者也是一樣的。在老者的眼中,蘇葉的智慧,也是人的智慧。
但魚兒本身難道真的沒有“智慧”嗎?也許,沒有“人”的智慧,但一定有著魚兒自己獨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