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行字寫完,一頁紙就已經沒地方了。
低頭飛快看了一眼,他直接翻篇。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話:
“但也有自己的風格。不濃烈。”
好歹兜裡裝著一包煙,他這篇報道會盡可能的公正的對待這部電影。
而畫面裡,在油菜花田之後,鏡頭切換成近景,李雪劍帶頭走,身上的行李也最多。可他卻把那種農村生產隊隊長孔武有力的神態給演繹的相當傳神。
然後是後面跟著的一排學生。
在許鑫的鏡頭中,這些學生各自神態不一。
男生行李普遍要比女聲多,而女生哪怕拎的很少,額頭鬢角也都見了汗。
顯然,這段路走的不近。
就這樣,在固定鏡頭中,一個,一個,又一個人走出鏡頭後,整個畫面竟然空了大約有一秒鐘左右的時間。
孫有才納悶的心思剛剛出現,就看到左手提著盆,右手提著一個現在年輕人基本不知道是什麼玩意的“三角布袋”,揹著書包,前胸還掛著打成四方塊行李的劉一菲走入了鏡頭。
她身上的行李比所有女生都多,但比那些男生都少。
在加上剛才那一秒鐘的空缺,一下子,她身上那種與整個隊伍格格不入的感覺就出來。
而等她走過了鏡頭,孫有才幾乎分秒不差的低頭快速寫到: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寫完,他的興趣終於來了。
許鑫在這部電影裡幾乎沒有隱藏的展露著那股舊年的風格……
雖然鏡頭還很短暫,電影才剛剛開始,可卻已經足夠把人的心神抓緊去了。
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劉一菲,延續了張一謀那種濃墨重彩的風格卻自成一派的畫面構圖,以及那種透過鏡頭佈置調動被動“解說”主角心理的技巧……
在這短短的電影開場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全都糅到了這電影裡。
有點意思啊……
導演想在電影裡表達某些東西,這很正常。
但難就難在怎麼能做到不要那麼曲高和寡,這才是難點。
孫有才當了二十多年的記者,見過許多的導演作品,可能如此清晰表達出來拍攝鏡頭那種隱晦意義的人……
許鑫是第一個。
你不能說他淺……恰恰相反,明明《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是一篇經典名作,別人怎麼用不出來?或者用出來讓人看不懂,但人家卻可以呢?
這就是實力上的差距……或者說天賦。
短短一分鐘時間,用寥寥幾個鏡頭,把人物在群體之中的人際關係,以及致敬了那副經典名畫作品。
表達的清楚,清晰。
偏偏視覺效果分毫不差。
“嘖……”
不自覺的,他也坐直了身子。
而和他同樣反應的人還有很多。
能來到這的專業電影人,絕對不是什麼草包。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許鑫用這一分鐘時間的鏡頭,讓他們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別管電影整體質量如何,眼前這部電影,雖然監製是張一謀,可導演……卻是許鑫!
很快,畫面在一顆歪著長的樹木前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