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半天的發酵,和親之事鬧得越來越大,朝中反對的聲音遠遠蓋過贊同的聲音。
文武官員們自發聚集在午門外,要求面見太后,不見就跪在地上不起來。
看這架勢,像是要逼宮。
眼見事態鬧大,郕王朱祁鈺也不能裝作沒看見,只好親自到午門外,勸說百官們離去。
可惜官員們都鐵了心,非要讓太后收回成命。
見勸說不動,郕王便讓人去請示太后,看這事如何處理。
慈寧宮中。
隨著各路訊息傳回來,孫太后已經意識到事不可為。
和親之事,她太過想當然,以為憑著她提出的優厚條件,定能換來和親人選,結果慘遭拒絕。
同時,她也忽略了朝中大臣的意見,以為這是天子家事,輪不到外臣插手,覺得自己可以一力促成。
但官員們卻覺得天家無小事,和親關係到江山社稷。
在戰敗的節骨眼上,如果答應和親,會給瓦剌一種大明中幹外強,不堪一擊的錯覺。
種種原因,導致孫太后孤立無援。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音,孫太后只得放棄和親的計劃,讓人將訊息告知文武百官。
得到太后懿旨,百官們終於鬆了口氣。
朝中風波傳到欽天監時,監官們聽說薛瑞給欽天監長了臉,把他叫到值房好一通誇讚。
然而,薛瑞本人卻是滿頭霧水。
百官奏疏中引用的幾句話,明明是劉晉在建言書中所寫,怎麼外面都在傳是自己寫的?
回到檔房後,薛瑞找到劉晉,問道:“你那建言書怎麼回事,為什麼都說是我寫的?”
檔房還沒聽說和親的事,劉晉疑惑道:“不是你寫的,卻是你口述的啊,我就在最後註明,這篇內容是由你口述,由我代筆的,難道有問題嗎?”
“我……”
薛瑞頓時無語了。
將朝中關於和親的動靜說了一遍,眾人下意識看向範巖。
這次和親之事,就是他先提出來的,現在鬧得滿城風雨,甚至還驚動了太后。
雖說孫太后放棄了和親,但造成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這傢伙,就是罪魁禍首!
範巖也沒意識到會這樣,有點擔心被朝廷責罰。
不過,在這麼多人面前,他不想露怯,便強裝鎮定道:“郕王令旨說了,要廣開言路,說錯了也不會追究責任,我才不怕呢。”
劉晉聽說他跟薛瑞合作寫的建言書讓許多官員引用,不禁十分得意,可旁邊的薛瑞卻怎麼也笑不起來。
在他們眼中,只看到了薛瑞大出風頭,卻忽略了他會因此事得罪孫太后。
孫太后拿朝中官員們沒有辦法,收拾他一個小小的天文生,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還有就是,史書上可沒寫過會有這場和親的風波。
現在不但出現了,還把薛瑞也亂了進去,這就說明,歷史已經出現一些細微變化。
是好是壞,他暫時無法預測。
當然,心裡的擔憂薛瑞不會說出去,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好不容易熬到下值,薛瑞直接回了石頭衚衕,他今天成了正式天文生,自然要回去報喜,柳氏主僕知道後,肯定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