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一般士卒,朱祁鎮折中了戶部和兵部的意見,人人賞銀二兩,布一匹。
賞賜完了這些人,還有一人的賞賜未定。
英國公,張輔。
他作為主帥,雖然上書說自己並未立尺寸之功,可所有人心裡明白,這英國公自然也是功勞不小,要是當真不賞,定然是說不過去的。
前腳剛剛封賞過了,如今,倒是有了股賞無可賞的味道。
既然賞無可賞,那怎麼辦?
換作別朝或是開國的時候,大可以與皇家聯姻,循中山王之例就可。
可如今皇明祖訓明文規定,皇家選妃,最高不過三品,這算是絕了與勳貴聯姻之路。
走不了聯姻,那就只能繼續賞賜財物,加榮銜了。
既然張輔已經加了太子太傅,那就再加個太子太保,念起勞苦功高,廟堂之上可免貴。
至於賞賜,按照宮內最高的標準,金三千斤,鹽引一千引。
論完了賞賜,鄺埜繼續說著,各地該補充多少兵丁,又有多少旗軍駐防,班軍又該留下多少,這下子就花了半個多時辰。
說起邊軍之事,朱祁鎮算是找到了話頭。
朱祁鎮讓兵部,御馬監,五軍都督府各自查過。
以大同為例,大同鎮核定的邊軍人馬大抵在八萬人上下。
但大同在冊的軍馬,卻又是二十萬人上下。
這裡面,很大部分是軍籍,也就是衛所兵,而駐紮大同和緊要關口的軍馬,卻都是募兵所來。
所以,理論上實行衛所制的大明,實際上也在進行募兵制,而且最精銳的人馬幾乎全是募兵所來。
這也不出意外,畢竟,衛所制的弊端,就在這擺著。
當年太祖實行衛所制,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大明開國之時,國庫空虛,田地荒蕪,於是太祖他老人家因時制地,折騰出了衛所,將軍屯合一,也不發餉銀,給你塊田,自個去屯田吧。
衛所這玩意,尤其是實土衛所,更像是一個行政單位,而衛所的指揮,集軍政大權一身,也就成了一般士卒的天。
沒有制衡的權力,是很可怕的。
這也就造成了衛所的墮落腐化,遠遠超過了想象。
永樂年間衛所兵丁日子還能過得去,到了正統年間,邊疆的一些衛所,逃到最後,百不復二三。
這說明什麼?
說明人家寧願成為黑戶,也不願意在要這個軍籍,繼續在衛所待著了。
這種情況下,朝廷就不得不透過募兵的方式組建職業化的軍隊保證邊軍的戰力。
畢竟,募兵來的人,沒有後顧之憂,人員精悍,但是開銷,人吃馬嚼,盔甲武備,花費甚多。
大明朝裡裡外外有三百多個衛所,理論上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招募一支百萬大軍,不愁糧餉。
可實際上,處處用兵的大明,真正能用的衛所兵能有多少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