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主動權在自己手中,朱祁鎮為什麼不讓他們入京呢?
朱祁鎮清清嗓子,一錘定音道:“傳旨,準瓦剌,韃靼使臣入京,告訴他們,入了關,就得遵我大明法紀,若是膽敢有不法之事,就不必入京來見朕了。”
不必入京的意思,就是就地消滅。
“陛下聖明。”
眾臣齊呼。
散朝之後,朱祁鎮留下了兵部,戶部兩位尚書,泰寧侯陳瀛幾人開個小會。
兵部尚書鄺埜出列,道。
“陛下,各地詳細軍報已陸續傳來,兵部梳理之後,與戶部,五軍都督府一同按照規制,擬定了相應的撫卹及封賞名單,請陛下御覽。”
關於撫卹和賞賜的銀兩,這些早就稟告過了,這個時候提出來,不過是更加詳細一些罷了。
今日的關鍵,重點在於封賞敘功。
底金英將冊子呈送到朱祁鎮手中,朱祁鎮邊看,鄺埜邊開口道。
“此戰,兵部擬晉封侯爵一人,為宣府總兵官楊洪,世襲罔替。
伯爵兩人,為大同總兵官季鐸,紫荊總兵官陶謹。
至於餘下諸將,總兵副總兵等人,按著功勞大小,各授世襲僉事,指揮這五十六人,世襲千戶,百戶者,加上戰死之人,共計四百有餘。”
大明朝對爵位這玩意,一向是看的緊的很,爵位不可輕受都是寧缺毋濫,極其嚴格。
從宣德年間至今二十多年裡,勳貴們的人數也就堪堪增加了不到十人而已,有時數年不見一人封爵。
比如楊洪,他在邊境素有威命,鎮守邊境多年,瓦剌敬對他怕的要死,稱呼他為楊王。
這一次大戰之中,楊洪又是居功至偉,若無他提督宣府軍馬即是趕到,此次斷不可能取得這般戰果。
所以楊洪這個世襲罔替的侯爵,實至名歸。
至於兩位伯爵,更多是對大同,紫荊關邊軍的安撫。
授個伯爵,若是以後再無功績,撐死就是一代而已。
還有低階武官這次大規模的授予,也是鄺埜得了朱祁鎮的指示,頭部必須卡死,但是低下可以放寬標準,尤其是戰死之人。
朱祁鎮此舉,是根據大明獨特的軍功體系定的。
軍功大的,授爵,次之的,也可世襲指揮,千戶什麼的。
這也就是說,哪怕你死了,你只要有兒子,等你的兒子一成年,立馬就能成為武官。
當然,這裡的指揮,千戶,百戶什麼的,真正實用時,往往會是降級使用,世襲千戶成實授百戶,百戶變成總旗。
朱祁鎮放寬了百戶,千戶的標準,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施恩於士卒。
一斗米的恩,對於底層的軍伍來說是皇恩浩蕩,足矣餵飽他們,使得他們死心塌地,讓他們
至於高階武官,莫說一斗,一石,十石,百石,還是喂不飽他們,那就沒有必要那麼大方。
說實話,按照此次的殺敵數萬的標準,侯爵,伯爵的數量至少能再翻上一番。
只不過張輔上奏,將功勞幾乎全都歸功於皇帝,言之鑿鑿到,若無陛下的飛球營,還有先前策反伯顏,此戰絕無可能有如此戰果。
即便如此,這剩下的功勞,也足矣讓數人得爵,也是不錯了。
一個侯爵,兩個伯爵,這次一口氣封了三個高階勳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