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傅,你以為要是補空今年的虧空,大抵需要多少銀子?”
朱祁鎮小心翼翼試探到。
王佐略加思考一下,清晰流利的爆出了一串數字。
王直甚至說起了一件舊事。
陝西布政使和道御史前兩年年上奏說過的渭水治水一事。
那時候朝廷不富裕,再加上渭水水患並不言重,此事也就擱置下來了。
王佐此時談起,自然是想借著這股東風一塊辦了。
朱祁鎮臉上一副果然的樣子。
這個王佐一聽自己兜底,這手腳立馬就放開了。
還,還治水,治水那是個什麼活計?不比打仗少花錢。
你說你花個千把兩銀子,那不叫治水,那叫治溝。
不說黃河那個級別,渭水,那也絕對不是什麼小河小溝。
這要是答應下來,沒有個幾萬兩打不住。
不行,不行,這口子絕對不能開,一定要絕了王佐這個念頭。
這是要答應了,擱著這種弄法,內帑又多少銀子也不夠王佐這般開銷啊。
朱祁鎮咬死了祖宗規矩,當年高皇帝設定戶部內帑,就是要將家事國事分開,決不能混為一談。
內帑不能使用者部的銀子,戶部也絕對不能打內帑的主意。
哪怕是王佐再怎麼哭窮,說的戶部已經無米下鍋的地步,朱祁鎮還是不肯鬆口。
為了堵住王佐的嘴,朱祁鎮在俸祿賞賜這方面做了一些變通。
大明的俸祿,多是折色為寶鈔,實物所發。
寶鈔就是紙幣,太祖設計的初衷是好的。
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沒有足夠的白銀儲備,再加上隨著太祖以來,歷代皇帝濫發賞賜,這寶鈔的購買力幾乎是一瀉千里,大打折扣。
至於實物,那可就多了,國庫裡今年什麼多,那就拿這發給你抵做俸祿。
什麼絹啊,綢啊,國庫裡什麼多就用什麼。
至於你想花出去,那就得靠你自己賣出去,換成銀子作為家用了。
朱祁鎮的辦法,就是六分的寶鈔,三分的實物。
六分的寶鈔,大抵不過面值的五分之一。
雖說賞賜的這些人家都不是靠俸祿過活,可要是皇帝如此敷衍,這未免有失君儀。
所以在這實物上,朱祁鎮投了個巧。
他用的不是米糧絲綢,而是胡椒蘇木。
這個法子,不是沒有先例。
胡椒蘇木都不是大明所產,或者是產出極少,胡椒是珍貴的調料,蘇木則是一種中草藥。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因為量小,所以這價格自然而然也就水漲船高。
而擁有這胡椒蘇木最多的,就是皇帝。
當年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來了大量的胡椒蘇木,後來那些西洋小國每每朝見大明,總是將這兩種土特產當做貢品,進獻大明。
但這玩意雖然稀罕,也不能當飯吃啊。
宮裡用不了,所以這麼多年下來,內帑和國庫也積攢了不少。
在洪武永樂年間時,胡椒蘇木常常被用作賞賜。
在宣德年間時,也曾短暫的實行過胡椒蘇木折俸的辦法。
沒辦法,皇帝手上就這個又值錢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