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沉默不語,他在等一個解釋。
張輔能給出這個結論,自然也是有自己的道理。
“陛下,先前陛下御駕親征,朝廷從各個關隘堡寨抽調精兵三萬,致使諸隘口兵力空虛。
後與陽和敗與瓦剌,損兵數千,再後來,瓦剌人屯兵大同,這剩下的精兵,臣將全都留在居庸關,獨石口等要處,已備增援或是不時之需。”
朱祁鎮大抵清楚了原因。
按照規制,大軍出征,邊軍也要隨之調兵,而且都是主力人馬。
承平時候,各關隘都已防禦為主,兵力分散較為平均,足以守寨自保。
各個堡寨,關隘根據人口,面積,常備人馬各不相同,多者大抵一千五百餘人,最少的,也有五百。
各隘各寨遙相呼應,一處受襲,附近的關隘發現以後也會及時領兵增援。
隨著精銳抽調,各個關隘的人數,戰力自然而然也大打折扣,自然加劇了失守風險。
朱祁鎮更是明白,張輔的決策,是符合實際的,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相比於其他的小關小寨,作為統帥,應當著眼於全域性大勢。
只要大同,居庸關這些要緊的地方無礙,整條防線就崩不了。
至於那些個小寨小關,張輔也顧不上了。
而且即便是被瓦剌人佔去了也不要緊,佔的容易,收的也容易。
張輔先是解釋了原因之後,繼續說道:“大同邊境大小關口三十六處,可通人馬者七出,通人不通馬者二十九處。
臣當初也預料到了會有瓦剌人會趁機派出遊騎,人數大致一百到五百不等,趁著大軍壓境之際,襲擊各關,掠奪物資人口。”
眾人心裡都清楚,憑藉著這點人馬,若是像往年一般,防備著邊境上的小部落還可以。
可這些遊騎都是瓦剌精銳,來無影,去無蹤,行蹤不定,正面交戰的話,守軍壓力很大。
即便守軍力戰不逃,但是往往疲於應對,稍有不慎,就會被人攻破隘口,燒殺搶掠一番。
朱祁鎮臉色不好,問道:“邊將手中兵力不足,加上我軍新敗不久,自然難有對敵之心。
那些有著報國之心的邊將,總不能憑藉著一腔孤勇,以寡敵眾,最後只能力戰殉國?
朕看,要不要從大同,居庸關等地抽些兵馬,分到各個隘口,英國公以為如何?”
沒等張輔開口,鄺埜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
大同,紫荊關,居庸關,皆是要地,一旦有失,瓦剌便可長驅直入,直逼關內。
臣知道陛下心繫百姓士卒,故臣以為,朝廷可以從河南,山東等地調班軍入邊,補充兵力,若是快的話,二十天就可到達。”
與朱祁鎮考慮人心,人命不同,鄺埜顯得冷酷的多。
大局,才是第一位的。
陛下想要分兵,固然是有分兵的道理。
邊境已經開始展現人心不穩的苗頭了,守軍士氣低落,當分兵各處,才能安穩人心,提振士氣,讓守軍誓死守城。
分兵固然可以安穩人心,抵禦瓦剌,但這也是要冒巨大風險的。
大大小小三十六處,要分多少兵過去?
就是拿一萬人扔了進去,平分下來,每處至多三百人。
有些已經被攻破的關隘,就是派去三百人能起個什麼作用?
一萬大軍一旦分散到各個隘口,相應的兵權也全都下放到守將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