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家知道,如今天子北狩,人心不穩。
國,不可一日無君,朝廷,不可一日無主,皇帝回來之前,天下百姓,總得有個主心骨不是。”
孫太后說的語氣平常。
殿中的氣氛卻再次變得微妙起來,不少官員相互看看,開始冒汗。
因為隨著這句話,一個現實的問題被翻到了檯面上。
眼下這個局面,該誰做主?
什麼叫國不可一日無主,什麼叫天下的主心骨?
只有皇帝,才能擔起這個名號。
皇帝不在,只有儲君。
陛下離京之前,將京營及九門駐守官軍全都交給的太后,這段日子以來,太后也一直都是當家人的身份。
可偏偏實際上,受命監國的卻是郕王。
孫太后主動挑出了一個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皇帝不在的時候,誰是儲君?
皇帝萬一回不來,該怎麼辦?
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時時刻刻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不管對外究竟是如何說法,陷落虜賊手中也好,北狩也罷。
在場的人心中都清楚,皇帝不是去瓦剌那做客了,他是戰場上被俘了,一條小命現在都攥在人家的手裡。
雖然現在都情況來看,也先就不敢對皇帝下手,還得好吃好喝養著。
但是,萬一呢?
萬一那也先不管不顧,是個瘋子呢?
皇帝孤身一人在敵營當中,萬一有點什麼意外,有個不長眼的瓦剌人要對皇帝動手?
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
再或者,就如同靖康之變那般,也先挾持天子,擄到北方,一囚禁就囚禁個數年乃至十數年呢?
這些是最壞的情況,但是卻沒有人在這個時候敢開口說。
孫太后的心思,已經昭然若揭。
果然,孫太后直接道:“皇帝出京前曾對哀家說過,等班師回朝之後,擇日冊封儲君。
昨日哀家與郕王,王尚書,金尚書,於侍郎,總憲商議過了,今日也在這朝會讓諸位卿家也議上一議。
哀家的意思,昭告天下,禮部,欽天監擇選吉日,立皇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經過昨日的事情,孫太后知道這事拖不得,越拖,越容易生變,要早早定上名分。
不出意外,孫太后一介女流之輩,斷然無敢有呂后那般心思。
所以孫太后選擇的,定然就是自己的親孫子,皇長子為太子。
奉天殿內鴉雀無聲,時間一分一秒,不是臣子度日如年一般。
而孫太后,從始至終都是耐心的等待著。
終於,有人要開口了。
“臣,翰林編修徐珵有奏。”
“準”。
眾人都覺得驚奇,所有人如履薄冰,就連各部尚書都裝聾作啞,一個小小的五品翰林編修,敢趟這趟渾水?
徐珵是宣德八年的進士,這個名字或許並不出名,可日後,他還有個名字。
徐有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