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鄉下,就成了地主的剝削物件。
地主和普通農民的關係,由交易關係,變為剝削關係。
關係轉變之後,農民春天種地之前,先得交地租。
農民要等到秋收之後才有糧食賣錢,現在沒有現金,於是只好去借錢。
借錢就金融資本,普通農民沒有抵押物品,就只能借高利貸。
比如青苗貸,所謂青苗貸,就是拿剛剛種的地作為抵押,拿這個貸款。
貸十塊錢,農民只能拿到五塊,另外五塊錢是利息。
這就是金融資本對農村、農民的掠奪。
在過去,地主和農民之間,是協商在糧食收成滿足你的生存條件之下,那個剩餘部分交給地主,隨著神州向西方學習,這種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現在的地主,根本不管農民的死活。
地主轉變為工商業從事者,他要以現金為主。
地租以現金結算,這就對農民多了一道金融剝奪,其實就是借高利貸。
透過金融手段,這種剝奪是非常殘酷的。
以至於農村的農民破產,最後只能賣兒賣。
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導致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地主和農民之間,由交易關係,變為剝削關係。
地主進城,變為資本家。
地主和農民不再是一個村社成員,大家不再是鄉村共同體,原本的鄉村協商定價,地租實物交易,被工商業發展所改變。
地主成為資本家,普通百姓成立被剝削的物件。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市的工業品銷售至鄉下,就越是加劇了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村,比如洋布,比如照明的煤油燈,比如工業生產的農具等等。
實際上,是透過工業產品,對農村剩餘價值的掠奪。
看著任珠珠寫的這些報告,嶽鎮山不由的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穿越之前,自己也農村人,到大城市裡面打工。
從農村到城市打工,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工商資本對農村,對農民的掠奪。
即使到了未來世界,這種剝奪關係也不曾改變。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