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九章 真跡 (第3/3頁)

王羲之生活於東晉,距今一千六百年。而東西晉能流傳至今的紙質書法墨跡,全世界只有兩件。

至於王羲之真跡?呵呵呵...

杜守義知道系統有無視時間空間的偉力,但萬萬沒想到,它能回朔到一千六百年前,把已經消失的東西再還原到自己面前。

真跡有多重要呢?說個小故事吧。

明末的董其昌十八九開始苦練書法,學了二十多年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王羲之的‘真跡’,才頓悟到‘筆法’是個什麼東東。從此豁然開朗,終成一代大家。

種花書法有三大古風:晉韻、唐法、宋意。

而‘晉韻’只有真跡裡才會有。不著文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當然這裡的‘真跡’是個廣義詞,它包括了一些唐宋時期留傳下來的上佳摹本。

長久以來,一個公認的看法是:王羲之已無真跡傳世了,現有的都是後世摹本。

摹本和真正的‘真跡’還是有點區別的。

啟功先生就說過,臨帖‘永不能似’。換個角度來說:你拿張紙寫兩個同樣的字來試試,第一遍和第二遍是一模一樣的嗎?同一個人間隔一兩秒都做不到,何況是相隔千百年的兩個人?

字帖可不是畫,不需要每張都精心佈局安排。平日裡隨手記件事、寫封信,放到後世都是字帖,就像杜守義空間裡那份手扎一樣。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了,王羲之一生留下的各種‘帖’怕有過萬了吧?為什麼留不下來呢?這不科學啊?

事情就是這麼悲催,最是人間留不住的往往就是最美好的東西。

王羲之生前已是聲名赫赫,在他同時代就擁有了一大批粉絲。其中最狂熱的一位是大司馬恆溫的兒子,恆玄。

恆溫大權獨攬,恆玄自然就是‘超級二代’。他的身份權勢也讓他成為同時期裡收藏二王真跡最多的人。

恆玄造反,兵敗逃亡時還不忘隨身帶著這些字帖,可見是真愛了。可問題偏偏就出在這裡。

恆玄逃到長江邊上時已經走投無路,絕望之際他將一萬五千餘份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真跡全部投了長江。

‘我活不了了,但我的好東西即使毀了也不能讓你們得到!’

一萬多就這麼沒了。uu看書

到了南北朝,又出了個超級粉絲:梁武帝蕭衍。

據可靠記載,蕭衍窮其一生共收藏了二王真跡‘七十八帙,共七百六十七卷’。是‘卷’,可不是‘張’。像手札這樣的小幅作品,一卷有十好幾張呢。

南梁完蛋時,他兒子腦子抽風。都投降了,等著敵軍進城的這點功夫,忽然又想起這些真跡了。然後一把火燒光光,小几千又一下子沒了。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一生收藏了二王真跡兩千兩百九十卷。駕崩前他吩咐兒子把《蘭亭序》墊在腦袋下一起陪葬,天下第一行書就這麼沒了。

說到這裡要扯句題外話了。別看李世民手裡的真跡比蕭衍多,可蕭衍那七百多卷,卷卷保真,而李世民這裡就很難講了。因為早在南北朝,王羲之的贗品造假蔚然成風,到了隋唐,市面上已經沒有真跡可尋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世民和褚遂良的書法水平很高,但要論起鑑定...想不被騙都難。到了現代,有那麼多精密儀器,專家不還時不時的打眼?

宋朝歷代官家愛書畫,蒐羅到最後為數不多的一些真跡,但靖康之難時都丟了。

就這樣一朝朝的聚攏、毀滅,再加上歲月無情侵蝕,到了二十一世紀,王羲之的真跡再也看不到了。而杜守義空間裡的那張小小紙片,儘管取不出來,卻成了這世間獨一無二的‘孤品’。

+加入書籤+

最新小說: 風水大師傅 靈氣時代的基因專家 大醫凌天 官路崎嶇 快穿回來後我火了 四合院:種田三年,我震驚世界! 都市最強龍醫 妖孽公子縱橫都市 事故體質在職場綜藝爆紅了 前夫紅著眼:給我服個軟 兩個世界的碰撞 殺手洛基 崛起風雲路 龍婿 編劇生闖入表演系 血虧,玉帝欠我百億房租!!! 傅先生,你被挖牆角了! 我真是個直男 我在天庭幼兒園當園長 美女總裁的絕世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