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點是真氣的應用。
俗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易輕塵參悟再多,領悟的再多,真氣依舊是新的東西。
只有在戰鬥中不斷的施展真氣應用,經由不斷的測試才能驗證道理,提升實力。
三個月的時間易輕塵將這三個行省的元兵徹底剿滅、俘虜,建立起徹底歸於明教統治的基本盤。
除了這三個行省外,其他諸如四川、湖廣、陝西各個行省都有義軍勢力,只是尚未打通連線。
對外征戰不休,對內則整合資源,重塑政策。
依靠元朝留下的各種物資,易輕塵手下的軍隊增增減減,確立在二十多萬的規模。
二十萬常規軍隊,負責駐守已打下的地盤。
一萬精銳騎兵由易輕塵親自統領,是明教最精銳的部隊。
既有弓馬嫻熟的戰鬥人員,亦有負責後勤的醫護人員,還有負責維護紅衣大炮的武林高手。
明教內部以建立火銃、燧發槍的研究專案,朝著制式裝備的方向發展。
如果一切順利,等到戰爭後期就會出現排隊槍斃的震撼場景。
那時中原神州可以率先進入新時代,再不用擔心被什麼女真摘取勝利果實。
內部政務易輕塵丟給楊逍和五散人,遵循穩定發展的大前提,均分從元朝手裡奪取的土地。
本著團結一切力量的原則,易輕塵沒對地主士紳階層下狠手,只讓他們捐贈錢財、土地,用於支援明教的大業。
在不願捐獻的典型被尋到以往欺壓百姓的理由‘明正典刑’後,剩下的地主士紳們都變得心甘情願起來。
封建社會沒什麼特別厲害的招式,也不需要特別厲害的招式。
只一招‘均分田地’就能搞定百分之九十的百姓。
至於那剩下的百分之五、六不想分田計程車紳,要麼相應明教號召,要麼響應地府號召。
明教根據地的百姓熱情高漲,開墾農田,插秧播種,為了幸福的明天而奮鬥。
易輕塵的名聲越來越響。
有人尊他為聖人,有人尊他為戰神,還有人尊他為霸王。
總而言之,在天下間的聲望已經達到無人能比的地步。
終於,楊逍、殷天正等明教一眾高層聯袂建議易輕塵稱帝建國。
“我教已佔據河南江北、江西、江浙三個富饒的地方,擁兵百萬之眾,所到之處元兵皆望風披靡。”
楊逍先起了個調子,接著說:“而今天下形式已定,請聖教主繼皇帝位,以安我教教眾之心,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易輕塵不由搖頭道:“楊左使此言差矣!”
“蒙元的帝國除了咱們這些富饒的地方外,還有廣闊無垠的疆土。”
他沉聲道:“不說遠的,就說四川、陝西、中書省、湖廣這些富饒的土地都還沒有徹底拿下,咱們有什麼面目稱帝?再說咱們現在看著風光,但內政收入完全不足支撐軍隊作戰,吃的全都是韃子的積累。”
易輕塵道:“但是韃子的積累又能堅持多久?若沒有自給自足的完善體系,光靠存糧支撐,不到兩年就會崩盤。”
“初次起事容易,再次起事就難得多了。”
“若是此次起義失敗,百姓們對咱們明教的信仰制定破滅,再想掀起新一輪的起義那就難上登天。”
易輕塵道:“因此咱們必須慎之又慎,我們必須要把握住這次機會,先將四川、陝西、中書省、湖廣拿下,然後再建國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