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賊素來無義,我等兩萬大軍,振臂一呼,可起六七萬之眾,何必看吳狗臉色?”楊稷當場反駁。
蜀人普遍對東吳沒什麼好印象。
“司馬家之意,不過是借我等擾亂大秦耳,非真心待我等。”出身孟氏的孟月道。
“東吳這些年內亂不斷,亡國不遠,必為北國所取,我等投附,乃捨本求末也!況且秦王待我等不薄,何必叛他?”楊稷寒門出身,更傾向於楊崢一些。
不過其他人也各有各的心思。
最符合他們利益的是趁亂割據南中。
如此廣袤的土地足以立國。
尤其是毛炅、孟月、李松、董元等人,都是南中豪族出身。
心中這麼想,卻沒有一個人這麼說。
霍弋與他們共事多年,當然清楚他們不願吐露的心聲。
高處總是不勝寒的。
站在他這個位置上,也是要兼顧部下的利益,不然這些人憑什麼支援他?
正如楊稷所言,這些人振臂一呼,立馬掀起六七萬大軍,霍弋也需要小心翼翼。
既然司馬家和東吳都不可取,那就只剩下順從和自立兩種選擇。
霍弋清了清嗓子,“諸位,秦王取蜀,對陛下禮敬有加,對百姓秋毫無犯,對我等深信不疑,此等君主,背之不詳,杜都督待我如兄長,我若叛之,人神共憤,且均田法惠及百姓,大秦行此策,數十年後必是盛世,東西之爭,秦王必勝,爾等勿要痴心妄想了,南中若是割離蜀中,兩三代後必為當地夷人所噬,若漢統絕祀,我等都是千古罪人。”
霍弋不是單純的武將,當年曾為太子舍人,與劉禪關係親密無間。
諸葛武侯北伐,又被用為丞相府記室。
楊崢善待劉禪,在河西重建漢室宗廟,又迎娶公主,所以楊崢已經獲得了蜀國忠志之士的認可。
霍弋見識、能力、兵略都是蜀中翹楚。
所以杜預才會這麼敬重他,每隔三五天必有信至,垂詢治蜀之法、安民之策。
霍弋對均田制的瞭解,也是杜預為他剖析的。
士人不是士族,有自己的傲骨和氣節。
霍弋是繼宗預之後,荊州士人中的翹楚。
南中這些豪族之所以唯他馬首是瞻,一方面是他軍功赫赫,另一方面則是敬重他的品行。
“南中永為大秦之南中,爾等若欲叛亂,現在就可與吾割席斷義,兵戎相見!”霍弋威嚴的目光掃過眾將,“南中實情,某會上表秦王,若能立下戰功,何必在意區區田宅之利?”
眾人全都拱手,“願聽都督號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