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的書生更為激進,三十六騎定西域。
楊崢在腦海不斷思索著此策的可行性。
匈奴那麼難搞,是因為他們以前闊綽過,至今都有沮渠部、貲虜部懷念著匈奴的光輝歲月。
但羌人沒有。
羌人不是一個統一族群,更應該視其為一個廣泛的地域概念。
從西域到高原,從高原到蜀地,從河西到河湟,從河湟到隴右,都被視為羌地。
府兵制經過楊崢的改進,實則已經變成了一種軍功授田制度。
有天然的擴張慾望。
奴隸們立了功,或者五年期滿,要麼轉為軍,要麼轉為待歸,都是要分發土地的。
當然,現在西平人少,整個勢力處於上升期,土地夠用。
但以後呢?
西平金城的土地總有分完的時候吧?
而人口會持續增長。
到時候,盛唐的弊病就會提前出現在西平。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亂世激流,不進則亡。
你不搞別人,想當個守土之犬,但架不住別人來搞你呀。
土地、糧食、人口、天下!
楊崢已經走上了一條正確的不歸路。
要麼成就輝煌,要麼葬身於時代浪潮之下。
“羌漢本同源,我麾下羌部兒郎忠心耿耿,此為人和,河曲富足形勝之地皆在我手,此為地利!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手,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楊崢順著杜預的話說完。
杜預微笑著點頭,“屬下建議向大榆谷西南的頗巖谷再置一折衝府,河曲五折衝府,逐步蠶食高原。”
“若是如此,則宣義司當為先驅,招募大量羌部宣義郎先行入羌地,宣揚我軍之仁義,我政之寬和!此戰攻心為上,攻殺為下!”楊崢舉一反三。
不知不覺,兩人之間的默契越來越高。
杜預拱手道:“若是如此,則不需十年,羌地悉平!”
兩天之後,杜預便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
斥候先行,宣義郎為後,秋收之後,河曲五折衝府依次進兵。
楊崢拿著計劃詢問魯芝。
不料魯芝卻看也不看,“興雲自行定奪便可,既然要做,就無需猶豫,屬下自會鼎力相助!”
“多謝伯父。”楊崢心中有些感動,知道他其實也是在默默支援自己,從不逾矩,從不倚老賣老,分寸掌握的極好。
既然有了魯芝的支援,那麼此事在內部基本就沒有阻力了。
河曲的駐軍其實早已忍耐多時。
很多人都想在軍功上再進一步。
不過河曲折衝府,現在才剛剛建了兩處,折衝都尉分別是杜斌與楊珧,剩下兩個尹春暫時兼任。
頗巖谷地盤還在鍾羌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