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咳嗽一聲,岔開話題,“元凱以為接下來當如何?”
西平蒸蒸日上,自然每個人都在思索西平與自己的前景。
杜預也不例外,“瓶頸仍是糧食和人口。”
西平人口接近二十萬。
雍涼百姓受到分田減稅的吸引,陸續向西平遷徙,但隨著胡奮的到任,以及鄧艾的警覺,遷徙就被堵住了。
當然,就算完全放開,其實也不會再有多少百姓。
常年戰爭,雍涼人口銳減,再怎麼減稅分田,效果也差不多了。
更何況大量的人口控制在士族豪強手中。
雍涼屯田也控制了大量屯田客。
“元凱有何妙策?”道理楊崢也知道,以二十萬人口養五萬士卒,三國都沒有這麼玩的。
YY
十六個折衝府承擔了兩萬四千士卒,但還有近三萬計程車卒需要供養。
而且楊崢麾下騎兵眾多。
曾經預想構建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重騎,發現根本力不從心。
重騎至少一人兩馬,一馬作戰,一馬負重。
光吃青草肯定不行,還要吃豆麥精料,增強體力。
一匹戰馬的投入,差不是一個士卒的五倍!
到現在,甲騎的數量也才七百六十一騎。
而且這玩意兒也金貴,日常維護耗費也不小。
馬要吃好的,人也是一樣,頓頓有肉,每一個都是滿臉橫肉的彪形大漢。
楊崢也不打算增加甲騎的數量。
道理很簡單,養不起。
搭配輕騎、步甲協從作戰,不說橫掃天下,在雍涼也是數一數二的戰力,已經夠用了。
“徹底解決發羌、燒當羌、鍾羌!”杜預眼神幽幽亮起。
楊崢呆了一呆,這步子邁的有些大,“高原廣袤,耗費精力經營,豈不是得不償失?”
杜預指著偌大的牛皮地圖道:“非也,我軍只是取其人口充實西平,而非經營高原,只需佔領一些水土豐沃之地,扼守形要,大者築城池,小者建塢堡,設定折衝府,以羌治羌,以戰養戰,不費西平一兵一糧,則十年內,高原將為我有!”
“羌人若是叛亂,我們豈非助其立國?”
融合並非那麼簡單的,兩漢魏晉治南匈奴,前後三百年,依舊沒有喂熟。
若是軍事、技術擴散出去,搞不好吐蕃帝國提前出現。
不過杜預既然提出來,就一定經過深思熟慮的。
“羌人不同於鮮卑、匈奴、胡人,其內一盤散沙,沒有法統王系,部眾稍多便自稱羌王,自相殘殺,如今鄧艾兵敗、胡奮初來,兩年之內,無法大舉攻我,此為天時,兩年之後,此策定然卓有成效!”
三四個月沒見,杜預似乎變得更為激進了。
這時代的書生,不是宋以後的書生,上馬能統兵,下馬能治民。
諸葛武侯、司馬懿、周瑜、陸遜、鄧艾皆是如此。
連關公都捧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