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3MPa,便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標準大氣壓。
如果海島人工智慧的計算無誤的話。
這可以說,就是一個常壓下接近常溫的超導體了!
熱力學溫度下的258K,大約相當於攝氏溫度下的零下15攝氏度。
在北方的冬天,這樣的溫度幾乎就是室外溫度了。
即使相比嚴格意義下的常溫,零下15攝氏度的溫度依然要低了一些。
可維持低溫所需的成本,已經會非常低了。
這樣的溫度,甚至家用冰箱的冷凍室就可以達到。
感到興奮的同時,徐佑依然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
首先,這才是海島人工智慧剛剛進行超導材料的計算,準確度還不得而知。
其次,就算計算沒有問題,這種材料能否被製備出來,還是一個未知數。
“還是先從材料的製備問題開始吧。”
在材料沒有製備出來之前,肯定是無法驗證海島人工智慧的計算是否準確的。
但當徐佑仔細檢視這些材料的分子結構時。
一種絕望感,湧上了徐佑的心頭。
“這種材料……真的可以被製備出來嗎?”
即便透過這些年的進步,徐佑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材料專家了。
可徐佑還從未見過類似的材料結構。
要不是有海島人工智慧的計算,徐佑是絕對想不到,可以設計出這樣的一種材料的。
“可惜,以海島人工智慧現在的能力, 並沒法幫助我完成材料製備的工作。”徐佑惋惜道。
在對超導材料的評估系統中,徐佑也並沒有新增“材料製備難度”這一評分維度。
“看來,材料製備的問題,暫時還得由我們自己解決了啊。”
接下來的時間裡,徐佑和材料組的專家們,一起研究著這種新材料的製備方式。
相比之前的高溫超導材料,這種新材料更加複雜,製備起來的難度,也是呈指數倍增長。
甚至有一些材料專家直接下出結論,這種材料並無法被製備出來。
“徐教授,根據這種材料的理論結構圖,它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這些缺陷以目前的技術,是無法從材料製備上面解決的。”
徐佑雖然不會從根本上,否定這種材料被成功製備出來的可能。
但對於這些材料存在的“缺陷”,以及製備上的極高難度,徐佑心中都是知曉的。
比如說,這種材料各個不同原子層的排序問題,導致區域性區域會偏離化學計量比。
又比如說,因為不同原子半徑差異過大,可能無法形成穩定的元素組合。
隨便拿出來一個問題,都足夠專案組研究數月的時間。
更別說,把大量存在的問題放在一起了。
這些問題,讓徐佑剛剛燃起的希望,又滑落了下來。
這讓徐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研究起評分更低的其他材料了。
可除了這種材料之外,再也沒有那種材料,能夠在常壓下具有這麼高的預測超導臨界溫度了。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