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寒風呼嘯都是小問題了,關鍵是朝廷有旨意,不允許入蒙軍民佔用好的草場與平原,幾乎每一個農場都得手把手地開屯出來,非常辛苦,戰天鬥地、百折不撓,人們開拓進取,把石
礫地變成了田地,用汗水與鮮血寫下了輝煌史詩,在荒無人煙的原野上刻下了一座歷史豐碑!
除了苦幹,還要巧幹,首席農業專家牛得利精擅選址,眼光奇準,他選擇的土地都適合耕種,當年就有收成,數年的精心培育,莊稼就獲得了大豐收。
後來,他得到了朝廷的嘉獎,皇太孫自掏腰包,個人對他重賞十萬銀元,以資獎勵。
何止一個牛得利,進蒙的專家中有許多人都參加過東北的北大荒大開發,他們把自己的經驗落實到這片新的土地上,無往而不利,在他們精心指導下,沉沉麥穗垂田,出現了5000斤的土豆畝產!
莊稼長得好,全靠水與肥!
在近著水源的地方,人們建溝造渠,建立了良好的水利工程:水庫、水渠、水溝與水潭,把水引進入莊稼田裡。
蒙古人震驚地看著巨大的水車豎起,不需要人力動手,就能夠把水抽上來,嘩嘩地沿著溝渠流動。
提供動力的還有風車,風車磨坊磨出來的面很細,蒙古人普羅大眾以前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麵食!
而沒有水源的地方,人們就打井,引出地下水。
光是一個打井技術,就是當地人無法企求的“高技術”了。
要懂得選址,否則打下去的是石窩子,打下去多少米都不見水。
這點對於玩慣“風水”的中國人來說,絕對不在話下。
找對了地頭後,人們就幹起來,把井壁用水泥加固了僅在1656年,在庫倫的第一座水泥廠建成投產,這也是中國速度。
有人力的軲轆把水從地底投上來,大型的投水機則用上了畜力或者風車。
一些水是鹽鹼水,只合適牲畜飲用,人們就過濾水,或者蒸發水,經過處理,直到可以飲用為止。
在地下水都沒有的地方,人們建立了水窖,冬天把雪送進水窖中,夏天用水,並且種植耐旱的作物。
反正在南人的手裡,總有辦法搞到水。
至於肥料,南人建立了沼氣池,收集人類、牲畜與家禽的糞便,送進池中發酵後,既可提供燃氣氣體來充當燃料,經過處理後的糞便就是極好的肥料,施加入田,莊稼長勢喜人。
但不僅僅是糞肥,南人種莊稼還有各種各樣的肥料,他們收集水草地的腐植質、水泥礦碴、鐵礦礦碴粉末及看似亂七八糟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做成的肥料,莊稼生長得快且不算,還健康茁壯,畝產量高,到了秋天收穫的時間,看到一片片金黃色的麥穗在田地裡,一鋤頭下去,一串串的土豆就翻到了地面,一根莖下連著五六個土豆,重量在1斤左右,收穫的土豆堆積成山!
那些蒙古部族民眾的心裡長長地嘆息:“如果他們沒有火槍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