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乾得很歡,參加開荒的不止是民工,還有大量的戰士參加了勞動。
早在1655年的年底,針對地方廣大,人力不足的嚴峻目局面,甘輝果斷地提出:“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生產勞動之外。”
待到來年一月,外蒙古事務大臣衙門釋出了大生產的命令,組織發動了除邊疆警衛、運輸、後勤外十萬人到生產線上去。於是,部隊全體官兵在將軍們的親自率領下,一手拿槍,一手拿
鎬,開渠引水,修路架橋,挺進沙漠,墾荒造田,植樹造林,飼養牲畜,辦農場,建作坊,辦學校,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60%以上的官兵都投入了開荒與生產中,每個人至少要完成六畝土地的開荒,一年總共要開荒60萬畝。而且生產的糧食必須達到5000萬公斤。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戰士們沒有住的地方,
沒有衛生的飲用水,更沒有那些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完全是靠著人力和畜力在艱苦的開墾。
這一年,駐疆部隊及民工面臨著沒有房子住、工具不足,沒有蔬菜吃、用鹽水下飯,斷糧時有發生的艱苦情況下,於外蒙古的亙古荒原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開荒80萬畝,而原計劃是開荒60萬畝,足足多了20萬畝地,生產麥子4000萬公斤,土豆則有1500萬公斤,收穫棉花0.6萬擔及葵花油、菜籽油1000桶,開荒生產當年,部隊糧、油實現半自給,蔬菜肉類全部自給,戰勝了當年食物不足的嚴重困難。
雖然存在困難,但已經有了土豆燒牛肉這道名菜!
草原上肉食不值錢,你種出了土豆,那玩意兒好啊,在下雪天,土豆與牛肉更配喔。
吃過土豆燒牛肉的軍民們幹勁更大,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方興未艾,公元1657年1月,駐外蒙古所有部隊的全體官兵,無論官職軍銜大小,一律參加勞動生產,各支部隊都要建立農場,當年實現糧食自給!
這是命令!
完不成的話雖不致於殺頭,但部隊主官下臺是分分鐘的事情,誰都不敢怠慢,於是督促部下披星戴月,快快開工。
命令下達到部隊後,冰天雪地的外蒙古大地上,從此到處都可以見到熱火朝天、幹勁十足的明軍官兵與民工在外蒙古各個地區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屯墾戍邊運動,用自己的肩頭打造這一個新的外蒙古。
在這場改變外蒙古的面貌,改變中國命運的大生產運動中,入外蒙古的軍民們克服了一個接一個的困難,取得了當年全部糧食自給自足並有盈餘的勝利。
當軍民在外蒙古站穩腳根,這片土地就難逃中華之手了。
攻艱克難,不畏艱苦,唯有一個“勤”字。
只要勤奮,就算做錯了,再來過也有機會。
事實上,外蒙古屯墾環境之艱苦,實在出人意料。
由於寒冷氣候長,人們不得不在尚未化雪時就開工,有時修建好的溝渠,一場大雪過來,把溝渠給覆蓋了,待到化雪時,溝渠泡在了稀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