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天津,沿海河往北平而去。
顏常武到北平,並無重大事務,他在臺灣稱王稱霸,於這京城內卻是一人不識,因是偷偷前來,也不能拿著拜帖上前去請見,故而這京城內的高官大佬是一個也沒有見到。
真要去見,大佬們肯定見他……看在他銀子份上。
他家老僕張伯,在他得到官職之後,都泡在北平城裡為他打點,這個老僕嘴滑如油,使出手段來,銀錢開路,禮物送到家,弄得頭頭是道。
內閣、吏部、兵部裡的大佬和顯官,都吃了東南府的賄賂,齊齊為他說話。
比方說臺灣建衛,慣例要從大陸委派官員到臺灣衛任職,可是朝廷遲遲不見動靜,蓋因張伯宣揚臺灣乃野人聚居之地,民風強悍,不服管教,衛指揮使之所以能夠讓人聽話,主要隨身帶著皮鞭和砍刀,不服就打,敢反抗就殺,方可鎮住地方。
環境惡劣,瘴氣深重,加上臺風肆虐,實屬人間地獄。
說成這樣子,福建官員會揭穿他嗎?
根本不會!
否則臺灣大治,豈不是福建官員們統統無用!
福建官場的官員,知道臺灣衛是怎麼一個回事,去那裡肯定插不上手,搞不好臺灣衛和大陸鬧起來,那顏常武會拿他們去祭旗,所以都不想去臺灣衛。(除非想從賊)
而朝廷吏部裡傳出臺灣的訊息,各處官員哪有興趣去?
加上大佬不發話,得,臺灣衛居然消遙自在,建衛後根本無人打擾。
崇禎皇帝再英明神武,也架不住下面的臣子們夥同顛弄,加上他憂心之事甚多,不以臺灣為念。
……
那時期的北平城,是首善之地,天子腳下,顏常武到北平去,純屬想去觀光。
他前身是地圖編輯,最喜旅遊觀光,然後寫些驢行日記,以騙取稿費,不亦樂乎
結果去到那裡,正遇上下雨,則他簡直無語了。
別看北平頂了一個帝國首都的名稱,雨後成了一個大泥潭和一個大糞坑!
北平,直到帝國時代覆滅,也沒有多少磚石路,幾乎都是土路。乾燥時,風吹土起,漫城黃土;雨雪時,則泥濘汙穢不堪。
金陵南京有一個好處,內裡大量道路都改作了磚石路面。
那也是,南方雨水多,要是泥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不能出行,大家都不用活了。
北平城嘛,那就將就了。
明朝前七子之一,做過兵部尚書的王廷相就這麼說過:“昨雨後出街衢,一輿人躡新履,自灰廠歷長安街,皆擇地而蹈,兢兢恐汙其履,轉入京城,漸多泥濘,偶一沾濡,不復顧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