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些有錢人家的孩子雖然也很想送去遼王府,為遼王殿下服務,畢竟也算是攀龍附鳳了。
但遼王畢竟只是王爺,以後也沒有機會當皇帝,就算是送到遼王府上,頂多也就是個下人,可沒有官身啊!
在明朝的時候,當官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這讀書人如果不當官,那讀這個書還有什麼用呢?
不過以前當官是為了天下,為了儒家的大同理想。
而現在當官純粹就是為了個人私利了,所謂是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的事情啊,起碼朱啟知道的那麼多的貪汙事件的官員,一年貪汙的何止十萬雪花銀。
對於這樣一心想著當官,然後為自己謀求利益的。
朱啟反倒不是很想讓他們來自己的學堂學習了,先不說他們學不學得進去,就算是學進去了,以後恐怕也不會有什麼正直的品格。
那做人最關鍵的肯定就是正直的品格啊!
朱啟知道老百姓們如此的熱情,心裡自然是很高興的。
但同時也非常的煩惱,那就是自己的學校,好像小了,只有300的名額。
根本就不夠這些熱情的老百姓啊,也沒得辦法,畢竟現在資源有限,而且時間又這麼緊張。
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建成300名額的學校,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再盲目的擴張,那建築質量就沒辦法保證了,萬一哪一天圍牆倒塌了,砸到學生,那可就不得了的事情了。
建築安全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
不過,擴建學校的事情已經納入到日程之中了,而考慮到後續的經費問題,朱啟當然不可能自己一個人承擔的,畢竟都是為國家培養人才。
怎麼的也得找老爹朱元璋要一點啊!
不過想一想,老爹那邊要錢,估計不是特別容易的事情。
還是找大哥要錢來的簡單一點,朱啟這樣一想,趕忙就寫信去送給朱標去了。
而另外一邊,朱啟已經開始著手安排學校擴建的工作和設計了。
不過如果繼續僱傭這些農民的話,很顯然會耽誤他們工作的事情。
好在最近勞動力方面並不短缺,因為戰亂的緣故,從朝鮮那邊跑了不少的邊境百姓。
遼陽這邊,他們沒有田地,沒法工作,本身就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而把他們召集起來,充當勞動力。
一方面可以讓他們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二方面也可以解決自己勞動力的問題。
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了,朱啟也是立馬就安排了下去。
於是乎,在別的人看起來,遼王殿下並不去多管戰況或者朝堂上的事情。
反倒是成天到晚在民間跑來跑去,又是幫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減免學費,又是照顧那些受到戰亂之苦的邊境百姓們。
你說這種蓋房子的事情,遼王殿下,明明就可以徵召民夫,根本都不用花錢,就可以去蓋了。
卻還要花錢請那些老百姓們來幹活,這不就是給老百姓們一條活路嗎?
一時之間,百姓們都覺得遼王殿下這麼做,就是為了民生疾苦啊。
而那些官員們更是不用說了,在遼東的官員,一下子都傳開了遼王殿下愛民如子的訊息。
有不少人甚至寫信去應天府為遼王殿下請功。